【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自觉做好村级班子的“领头羊”、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带领村民从修通水泥路、喝上安全水做起,延伸产业链,将“小蔬菜”做成脱贫“大产业”……多年来,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忠诚村49岁的党支部书记刘瑞红,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劳模精神,让曾经贫困落后的空壳村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幸福村。
民心如何聚?筑强堡垒破难题
忠诚村虽然靠近城区,但前些年却是典型的“灯下黑”:进村就一条泥巴路,村民出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在河边没水喝,还靠肩挑背扛;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是主选项,祖辈耕种的良田成了“荒园”……
2005年9月,在村里经营着小卖部、在外承包着工程、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刘瑞红,毅然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决心带领全村人一起走上致富路。
在忠诚村,哪里有困难有矛盾,哪里就有刘瑞红忙碌的身影,他带领村干部走访听心声、问需求、寻良策,从农网改造开始,解决村里用电难问题;从硬化出村公路开始,让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从告别人工背水,到各家用上自来水。就这样,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难题都得到解决。
基础条件好了,村党支部核心强了,村上人心就齐了。2009年,刘瑞红带领村党支部,紧抓安康中心城区快速扩张、蔬菜供不应求的机遇,成立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当年550亩蔬菜销售额就达105万元。2019年,全村260余户从事蔬菜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达19350元,是10年前的5倍。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作为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刘瑞红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带头人”模范作用,带领村党支部并联合合作社,建立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大棚反租倒包、免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订单、固定园区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村民嵌入蔬菜产业链,带领全村人获得稳定致富收益。
队伍如何带?培养壮大先锋队
为破解村级班子后继乏人、致富带富能力不强、村里留不住人等问题,刘瑞红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他带领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到园区交叉任职、带头承包蔬菜大棚,一边向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学蔬菜栽培、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一边为菜农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和群众的所需所盼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在切实享受党员的温情服务过程中,“田秀才”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村党支部把他们发展为党员,让党的惠民政策在忠诚村落地生根。“忠诚村的村组干部除了每月获得政府给的补贴之外,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还能得到分红,平均每人每年都有5万元到6万元的年薪。”刘瑞红告诉记者,薪酬待遇有保障,少了后顾之忧,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强,对年轻人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90后姑娘胡代芝就是“田秀才”中的一员,作为村里“回流”的大学生,她不仅成了加工包装、产品推广的技术人才和行家里手,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一把好手。在经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后,胡代芝现已当选为忠诚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