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建设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平台

    作者:夏 雪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4日 02版)

        【光明时评】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来信,认为科研唯SCI(科学引文索引)来评价人才该改变了。新闻引发公众对国内科研评价标准的关注。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产出增长迅速,学术期刊也在积极谋求向外发展,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其中“科研唯SCI论”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话语”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弱势地位,暴露了中国学术对外传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内学术界在中国学术为何要“走出去”以及如何“走出去”等问题上准备不足。

        SCI就本质而言,只是为了帮助科学家来找到自己感兴趣文献的一种文献计量学工具,即科学引文索引。1960年,美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计量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创办了以数据出版为主的私人公司——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1964年开始正式出版SCI。经过50多年的发展,SCI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位列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工作者,自己的学术文章如果能被SCI收录,无疑是一种荣誉。而ISI也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又建立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现已成为国际学术评价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全球各地的科学研究工作。

        那么SCI真的就那么科学吗?其实从创建之初,它就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它是作为检索工具被发明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进行学术评价,学术目标显然不能被工具所替代。其次,SCI是索引技术与统计学发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成果体现,各种量化指标和算法是其存在的基础,存在各自的局限与误差,也不能被当作“绝对正确”的学术评价标准。再次,SCI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出现,是源于人们对于简单快速的追求。其创始人加菲尔德曾经这样评价道:“我不得不说,这些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它对变量考虑得不够周全,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够准确,但是却很便捷。因此就很受欢迎。”

        在我国,近年来学术的国际化逐步成为学者、学术机构与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新目标,突出表现为以英文为主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共有213种期刊被收录,增幅为10.94%。因为SCI等数据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国内学术界越发将其作为学术发展的“标杆”,或被动或主动地以能进SCI为荣,争进SCI搜索名录的现象愈演愈烈。并在努力挤入SCI的过程中,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招数,不仅背离了学术发展的规律与初心,甚至还出现了违背学术道德的咄咄怪事,难怪陆大道院士对此痛心疾首,发出了改变以SCI论人才的呼声。

        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所指出的,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中国学术成果需要“走出去”,更需要以独立的“中国话语”形式“走出去”。对此,一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比如《文史哲》在海外已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已被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与大英图书馆等200多个海外机构订阅;《中共党史研究》也拥有600余个海外机构与用户……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平台,破除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文献检索迷思,是摆在学术界和出版界面前的课题,这更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创办更多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学术平台。

        (作者:夏 雪,系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编辑、社会学博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