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说】
作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观测东北虎豹种群是我的主业,每年有200多天的野外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我见证了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物种的不断丰富。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兰西县,从小我就喜欢上山捉虫看鸟,但那时候能够碰到野生动物的概率并不高。现在,这里不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龙江安家,在深山中碰到野兔、狍子、黑熊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虎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控制着哺乳动物的群落,它们的迁移、定居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
为了掌握东北虎豹的种群数量,东北林业大学在黑龙江省10个林业局架设约2000台红外相机。架设红外相机的地点都是在虎豹常出没的山脊,每次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内存卡,我们都要在山上风餐露宿,但是每次发现新的东北虎豹踪迹都会让我们兴奋不已。随着中俄虎豹生态走廊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虎跨境到龙江安家。有些我国境内的东北虎还会到俄罗斯边境游荡之后再回来。
记得第一次在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东北虎的足迹时,我非常兴奋,一路追踪,又发现了它的卧迹、毛发、排尿痕迹。虽说单一数据用处不大,但是在东林师生的持续努力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的猫科动物监测数据库已经从足迹数据库扩展到花纹数据库、遗传数据库、虎豹猎物数据库和栖息地数据库,积累的海量数据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现在无论是野外红外相机捕捉到东北虎豹的图像,还是发现了它们的足迹、唾液、粪便,我们都能鉴定出它的性别、年龄,它曾在哪儿出现过、它吃的是什么、它的家族曾在哪儿活动。
正是有了扎实的基础野外监测数据,我们才可以知道,我国东北虎豹种群绝灭和栖息地退缩的趋势已得到扭转。这在国际大型猫科动物普遍呈现衰退的情景下尤为可贵。正是因为我国虎豹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东北林业大学举行,全球19个国家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2个国际组织和管理部门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国联合各组织机构向世界发布了《关于加强虎豹跨境保护合作哈尔滨共识》。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著名林学家梁希描绘的愿景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而我们也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传承着生态文明。每次上山作业,我们都会提醒向导不要把吃过的面包、火腿肠的包装留在山上,虽然每个人的力量微小,但是人人做起,才能构建起一个文明的环境。
(本报记者张士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