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牛专家带活牛产业 林甸人过上“牛”日子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06版)

        黑龙江垦区机械化作业。邵国良摄/光明图片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扎龙湿地。郭俊峰摄/光明图片

        黑龙江逊克大平台雾凇河谷。索久林摄/光明图片

        【幸福故事】

        “家门打工真好,养活一家老小,转移就业两人,实现一家脱贫。”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花园镇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20世纪90年代初,林甸县花园镇并没有什么产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潘玉敦种着55亩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年下来除了解决个温饱,攒不下闲钱。他琢磨养几头牛,手头能宽裕点。“喂点草、玉米秸秆,搭个简易牛棚,也不懂科学饲养,产奶量少,奶质差也卖不上价。我们两口子起早贪黑伺候,一年下来挣1万多块钱。”老潘说。

        2015年,林甸县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大规模建设标准化牧场,鼓励养牛大户把自家牛放在牧场托管,老潘把家中30头牛放进了牧场,当起了“甩手掌柜”。“省心、省力,挣得还多。”不养牛了,老潘在牧场打工一个月挣4500元,还给交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老伴在家经管小菜园,发展庭院经济,地里种的玉米卖给牧场做青贮饲料,一年算下来保守收入20多万,家里的土房早已变成了砖瓦房,儿子娶上了媳妇,老两口有存款。用老潘的话说,现在的生活牛气得很。

        “家有三头牛,生活不用愁。”在林甸县,像老潘这样依托当地奶牛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比比皆是。而提及林甸县奶牛产业的发展,所有人都会提到一个人:岳奎忠。

        岳奎忠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奶牛专家,2015年到林甸挂职当副县长。在这里,当地人都称他为“五不县长”:不坐办公室而是下基层,不穿西服穿工装,不进公寓而是上牛舍,不吃大餐吃便餐,不讲索取讲奉献。作为黑龙江省科技特派员,在他的规划指导下,林甸县规模牧场数量、日交售鲜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通过“托牛入场”的扶贫模式,实现全县4244户贫困户全覆盖,带动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他本人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林甸县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产业基础薄弱,全境盐碱地,低洼易涝,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这里有养牛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有牛棚,不过规模牧场少,多数是散养,单产低、饲养水平低、管理粗放。”县科技局局长吕德军介绍,“岳教授来了之后,从牛舍建设、引进优质奶牛品种,到指导科学养殖技术、建设规范化牧场,全过程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他对奶牛产业发展的那份责任心让我们敬佩。”吕德军给记者讲了一个牧场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进口奶牛时的小故事。当时岳奎忠带领牧场主从国外选回奶牛后,为避免因环境变化奶牛出现应激反应可能带来的问题,尽管正赶上冬季最冷的时候,他仍在牧场蹲守20多天,创造了1800头牛无一因应激反应死亡的奇迹。这为其他牧场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坚定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我们都叫他岳老师,不叫县长。他一年在林甸200多天,基本不在县里待,来了就是下牧场。全县31个牧场,每个月都跑一遍,牧场之间最远的有几十公里,白天没有时间,就晚上开车去看。赶上痛风犯了,拄着拐也得去。跑完牧场,就开专题会议,找问题,确保牧场养殖安全、奶质安全。岳老师来之后,牧场从未发生重大疫情。”县畜牧局奶牛办刘慧鑫说。

        走进林甸县永兴牧场,传统的奶牛饲养方式被现代化、信息化饲养取代,在这里牛住上了公寓、吃上了营养套餐、享受着按摩服务……穿上隔离服,走过消毒区,进入牛舍,各区域划分合理,运料、饮水、清粪等每个环节都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整个牛舍都是在岳老师设计指导下建造的,每个牛都带有耳标和项圈,用来采集牛走的步数、反刍状态和休息时间等信息,直接与电脑连接,15分钟更新一次,可随时在手机和电脑上查看每头牛的健康状况。”永兴牧场场长宣海深说,“我是没养过牛的门外汉,岳老师一点点手把手教会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这几天牧场扩建正要找岳老师商量呢。”

        “岳老师到牧场就直奔牛舍,大牛、小牛看一遍,健康状况、配料情况、繁育问题,一忙就是大半天。完事直接给技术员开会,有啥问题当场解决。”众晔牧场于守龙说,“说实话,牧场啥情况,他比我都清楚。不仅是我家,全县所有牧场都一样。这样的专家我们可舍不得让他走!”

        2017年,岳奎忠挂职期限到了,31个牧场的牧场主联名找到县里请求让岳老师延长挂职时间,一年、两年……岳奎忠的挂职期限一延再延,一干就是6年。在岳奎忠的技术指导下,在全县大力发展奶牛产业的政策扶持下,林甸县的“牛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全县31个规模牧场,最少的养殖160头,最大的达上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存栏奶牛7万余头,日交售奶量850吨,奶牛数量、养殖规模居东北三省县域首位,畜牧业产值已超过全县农业产值的一半。随着奶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现有日处理鲜奶600吨的产能基础上,又引进日处理1500吨的高端液态奶加工项目,目前已开始试生产,全面投产后可带动2000人就业。

        如今,林甸县奶牛产业不仅成为全县主导产业,更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2016年以来,林甸县通过“牧场+工厂”安置3000余人就业,依托奶牛产业,探索“托牛入场”“金融扶贫”等产业扶贫方式,采取“政府贴息+金融部门放贷+牧场贷款+贫困户投资收益”的模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全县一举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之后,我们将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结合,今年县里出台了《建设奶业强县实施意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并与国内顶尖科技企业合作,建立良种奶牛繁育生产基地方案这三大奶牛产业发展规划。”林甸县畜牧局局长姜广猛介绍,“‘十四五’时期,围绕奶牛产业我们将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实现集奶牛养殖、牛奶加工、饲草饲料、物流、包装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

        (本报记者 张士英 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