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让民众会防灾需跨过“三道坎”

    作者:魏彤儒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2日 16版)

        湖南省江永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参加火灾逃生演练。田如瑞摄/光明图片

        防灾减灾,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四方如何动起来?请扫码观看

        【专家建议】

        防灾减灾要未雨绸缪,平安社会需全民参与。普通人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效防范、自救?最关键的,是跨过“三道坎”。

        教育坎:提高“灾害免疫力”。有效防灾减灾需要释放“人防”的积极效能,这就要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笔者调研发现,在灾害风险高的乡村偏远地区,防灾减灾不仅存在宣传教育“荒漠带”,还存在传统思想“冻土带”。因此,要注重对偏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宣传教育。青少年也是易受灾害冲击的群体,要重视提升他们的防灾素养与能力。

        演练坎:提高“御灾潜能力”。灾害考验的是个体、组织的“硬核”反应和处置能力,演练必不可缺。演练的设计需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同时,组织演练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社区、各级单位。尤其是城乡社区,应定期组织防灾减灾演练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厂。父母也要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灾害应对教育,结合特定场景,经常提醒孩子如何防范、怎样自救。

        组织坎:提高“抗灾行动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的过程中,一个制胜法宝就是凝聚起参与面广、行动力强的抗灾人民防线,构建了组织快速、运行高效的抗灾应急“大体制”。面对灾害,在保有大体制优势的同时,应发挥企业、乡村、社区和志愿组织的力量,建立民间组织参与抗灾的组织机制,形成大小互补、组织健全的抗灾救灾体系,从而提高抗灾救灾行动力。比如,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防灾减灾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建设,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把示范社区创建与村(社区)安全创建及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网格化等工作有机结合,产生协同效应。

        (作者:魏彤儒,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周洪双、李晓东、姚亚奇、蒋新军、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