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90后电影修复师:

    与时间赛跑,让老电影“重生”

    讲述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 孙 帆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16版)

        【青年修复师心声】

        从动画专业毕业后,我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影修复行业,一做就是八年。如今,我参与修复的影片已有两三百部,其中有大家熟悉的《盗马贼》《红高粱》,还有很多鲜有记载的珍贵影片。

        胶片是电影最初的载体。时间久了,胶片会受到各种损伤,常见的有脏点、划痕、霉斑、褪色、抖动等。尤其是醋酸胶片,易产生醋酸综合征,修复难度极大。损伤更重的胶片甚至没法进行数字扫描,只能永远消失在时间长河里。

        电影修复不仅要去除影片上的脏点划痕,还要进行色彩还原等艺术修复。为了贴近影片原貌,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创作者意图。对于一些年代较近的影片,我们会邀请主创人员参与到修复中。《红高粱》的摄影顾长卫、《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霍建起、《盗马贼》的摄影师侯咏、《血色清晨》的摄影师曾念平等,都参与过所拍摄影片的修复工作。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为一部影片不厌其烦反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对艺术负责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影片修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林家铺子》是我们运用人工智能修复的第一部影片。胶片上有大量白色霉斑,播放时,眼前一片“雪花”。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可以对霉斑进行快速批量化修复。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镜头中真的在下雪时,人工智能会计算失误,将雪花也修没了,要靠手动修复把雪花“变”回来——但总体而言,修复效率还是大大提高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我带领修复小组轮班工作,用30天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4K修复。该影片入围了2020年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这是国际修复行业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一般情况下,修复师每天要修复约6000帧画面。能坚持下来的,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得有一颗热爱电影的心。我想,我会一直热爱下去。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王美莹、李韵、宋喜群、王冰雅、张哲浩、杜羽、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