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月9日,在《文史哲》杂志创办7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殷殷希望、谆谆叮嘱,背后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沉关怀与深刻洞察,是对学术中国建设与理论创新发展的高瞻远瞩。
历史的一些细节,总是意味深长。正是在43年前的今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刊发,世人见证了理论创新如何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进而撬动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而在5年前的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百年党史上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布局谋篇。这些时间点的重叠看似偶然,但对一个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政党而言、对一个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国家而言,这种历史的呼应实属必然。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为思想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当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导向和现实指向。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首要任务是深入阐释好新时代党的创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继承,又立足时代之基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和广度,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由此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此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立根铸魂。
心怀“国之大者”、统筹“两个大局”,环顾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变局与以“新阶段”标定的中国发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总书记的这篇回信为鞭策,涵养文化自信、立足中国道路、面向世界未来,利用好我们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阐释好我们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勇立潮头、敢发先声,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为新阶段、新征程注入磅礴思想力量。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