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李晓 段思雨 崔兴毅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06版)

        大连高新区 李基富摄/光明图片

        锦州港集装箱码头 锦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溪关门山景区 本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内容

        辽宁盘锦赵圈河镇圈河村生态小镇 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幸福故事】

        距抚顺市中心约10公里处,有一片采煤沉陷区遗址,栈道两旁的房屋已然破败、沉陷,地下水淹没窗棂。一度,它见证了几代煤矿工人生活的光景。

        距遗址4公里左右,东华园社区内楼房林立、杨柳婆娑,长椅上坐着几位耄耋老人,偶有孩童绕膝玩耍。由沉陷区搬迁而来的人安家于此,尽享天伦之乐。

        今昔对比中,民生改善可见一斑。在记者走访辽宁抚顺、锦州、丹东等地的过程中,为构建宜居家园不懈奋斗的故事不绝于耳。

    安居:“居民盼的,就是我们要去办的”

        2019年,王女士从采煤沉陷区搬进了东华园社区。“99平方米、一梯两户、南北通透,比以往的环境好了很多!”谈起生活的变迁,她有些激动,拉着记者去看楼下的社区餐厅、养老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有多便利。

        社区餐厅不大,但干净卫生,公示板上的家常小炒明码标价,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相应的折扣。养老中心里几张床位整齐摆放,一位护工正耐心地给老人擦手、翻身,失能失智老人能够享受家人一般的呵护。对于就医和出行,王女士更是赞不绝口:“不用出社区就能看好病,出门就有公交站,线路十来条,想去哪都行。”

        在抚顺,像王女士一样从沉陷区搬至安置区的居民约有26400户,东华园社区是6个搬迁安置区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东华园社区视察,对保障群众生活给予关注与嘱托。近年来,抚顺多措并举、下大力气,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古城社区是当地棚改新区中最大的社区,自2006年成立之后,约有搬迁居民4727户,11873人。社区主楼一层有个袖珍展览室,20世纪80年代的茶壶、脸盆、收音机作为“古董”陈列其中。墙上张贴的老照片中,低矮破败的棚户房屋和杂草相伴,昔日的沧桑依稀可见。

        社区党委书记徐秀香在社区工作了21年,见证了棚户从搬迁、建设到蝶变的整个过程。“这里回迁户多,人员比较复杂。想法不同、冲突就多,怎么让他们搬得进、住得好成了一个难题。”为此,徐秀香做起了调解员、招募了志愿者、设立了爱心档案,还开设了阳光课堂……时光流转,社区建设愈加完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采访中,徐秀香一直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居民盼的,就是我们要去办的”,说这话时,她的眼神充满坚定。

    乐业:党员带头,干出一片新天地

        30多年前,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物质极为匮乏。“当地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干部工资靠社员,人均年收入只有90元。”村民李萍感慨。听闻记者采访,村民李萍打开了话匣子:“幸亏有了老书记毛丰美,他带着我们没黑没白地‘住’在山上,就是想把荒山变为果林,既改善环境,又能赚钱。”

        毛丰美是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他带着乡亲们出工10万多人次,治理荒山20多座,修建环山作业道87公里,建绿色长廊18公里,建成果园2万多亩,栽植优质果树100多万株,整合沟壑70多条。如今,人居环境改善了,幸福指数提高了,荒山秃岭真的变成了绿水青山!

        “父亲就像一头老黄牛,整天都在田间地头忙着,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家乡的巨变让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读懂了父亲的“忙碌”,他手握毛丰美传下来的“接力棒”,继续沿着实干之路前进。

        2016年,在凤城市的支持下,村里争取到近5000万元的涉农专项资金,建设了“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毛正新还向科研院校的专家“求教”,随后建成了200多栋温室大棚,产出的蓝莓、大樱桃等水果远销外地。此外,村里还修建了大梨树影视城,当地餐饮、住宿等火起来后带动了村民就业与收入。目前,大梨树村年均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

    治理:为便民服务织就一张“智慧网”

        出行前看看路况,买药时查查医保余额,线上缴纳水、电、暖气费,网上办理各种证件……在锦州,只需安装一个App,交通、医疗、政务等身边事都能轻松解决。“锦州通App覆盖了3000多项服务功能。过去跑窗口,现在上‘云’就能解决!”锦州市信息中心主任宋志强谈及智慧城市建设颇具信心。

        2017年3月,锦州与华为展开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战略合作,建成了第一个“华为辽宁大区(锦州)云计算中心”,成为东北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云计算基地。目前,39个市直部门100个业务系统已迁移到华为云,如同一张“智慧网”,通过大数据调度与监管,为管理者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这张“智慧网”的效果如何?记者在走访中听到了这样一则抗疫实例:在社区,不少网格员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住户信息排查,数十栋居民楼、上千户常住人口、数百次电话问询,如何及时记录并形成反馈?此时,网格化管理综合平台就是一个中枢,精准接收信息、及时向上反馈,为管理部门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构建安全防线提供依据。

        在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大厅,一块数据显示屏引人注目。抗疫期间,那些变化的数字集聚成一条条波动的曲线,牵动人心。“全市还需要多少防疫用品,社会各界捐赠了多少物资,已有储备物品又该调往何处,这些都由大数据精准决定。”宋志强说,抗疫成为检验这张“智慧网”的一场大考,历经考验,人们更加懂得城市治理还需用绣花的功夫精雕细琢、久久为功,这样民生发展才有温度,幸福指数才有高度。

        (本报记者 刘勇 李晓 段思雨 崔兴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