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由“工”到“匠”的蜕变是怎样实现的

    ——来自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在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所属,以下简称“航天万源”)的电装生产线现场,已过花甲的张芸依然穿梭在车间,解答工人们的各种疑问。这位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技能大师,13年前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她并没有离开自己深爱的航天电装事业,仍然奋斗在生产一线。“只要年轻人需要,我就会坚持下去。”张芸说。

        2012年,由国家人社部批准,航天万源成立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有了这个平台,张芸变得更忙了。多年来,她带领工作室成员着眼于航天型号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入手,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带徒传技等方面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个技能人才带出一群技能人才,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出许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航天万源,技能人才的成长形成了辐射效应。

    “手把手”变成“头碰头”,“单方面输出”发展为“互相学习”

        对于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来说,工作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技术攻关解决生产瓶颈,一条是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梯队。

        工作室创建之后,张芸与李丹、徐林涛、刘芳签约,正式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带徒过程中,她发现如今带徒弟跟自己刚进厂时很不同:“以前一个师傅手把手地带一个徒弟,现在一个师傅可以同时带三四个徒弟,新进厂的工人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通过收看视频、参加线上讲座学习并接受基础培训。”感受到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正在影响传承的方式后,张芸将“手把手”教更多地变成了“头碰头”讨论,师傅单方面输出也逐渐向师徒互相学习发展,师徒之间交流的往往是攻克工艺技术难点的重要环节。

        工作室为公司培养了百余名技能骨干,在张芸大师的带领下,多位徒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北京市工业高级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2017年,工作室荣获北京市“名师带徒”荣誉称号。被问到带徒弟的诀窍,张芸笑言:“我对他们的要求比对其他人更高些,无论是质量保证还是生产效率,都要求他们走在别人的前面。”

        在工艺上,张芸对徒弟们的要求是严苛的。“师傅常说,火箭升空过程中,哪怕一个焊点不稳都会导致发射失败。每一块小小的电路板都担负巨大责任,每一烙铁焊下去一定要精准,不能有任何差池。”2012年进入公司的徐林涛,如今已成长为“航天技术能手”,还收了8个徒弟。

        在徒弟李丹看来,师傅虽然要求很高,却并非只是提要求,而是经常同他们一起交流,并手把手教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一次,李丹所在部门承担的项目有3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如果攻克不了就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关键时刻,张芸同大家加班加点探讨,并对他们编写的资料逐字逐句修改,最终在几百个数据中发现了几个数据的演算错误。“师傅对我来说就是坚实的后盾,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她在我就不怕。”提起师傅,李丹的眼神中充满了崇拜。

        张芸坦言,在交流讨论的时候,自己也会从徒弟们身上学到许多新知识和好想法。

        张芸还带领团队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将其中一些步骤、技巧和方法编制成工艺文件,供技术技能人员学习和运用。“只要是我会的,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学到什么新知识,总是第一个想到与徒弟们分享。只有车间所有人都掌握了新技术,车间整体生产能力才会提高。”张芸说。 

    解决瓶颈问题,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总有新产品研发出来。为此,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定期梳理生产技术难题,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以突破生产瓶颈、强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航天任务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很有效。近年来,工作室成员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和院工艺研究项目2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荣获院技术改进奖50余项,发表技术技能论文百余篇。

        “航天产品的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更新换代频繁。我们以典型案例细化工艺文件,一直做到几十个工步,然后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就都提升了。”张芸介绍。

        你能想象,在5分钱硬币大小的芯片上,为引线中心距仅为百分之一数量级的引脚去除氧化层,是怎样一种体验吗?这样的引脚还有几百条之多。

        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发现某器件的翼型引脚出现氧化问题,导致可焊性变差,直接影响印制板组件的焊接质量。如果将这批器件报废重新采购的话,不仅周期长、无法保证项目进度,还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项工作对平整度要求非常高,如果在你动的过程中使它的精度变低,即使去除掉氧化层,器件也可能无法使用。”张芸内心很着急,带着工作室成员白天忙生产,晚上攻技术,最终研制出该器件的翼型引脚搪锡工装,既解决了器件引脚氧化的问题,又能让引脚在操作过程中不变形,确保印制板组件的焊接质量,为公司节约了45万元的直接成本。

        在工作室,类似的技术攻关案例还有很多,大家通过解决瓶颈问题,不仅保证了项目进度、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工作室曾将六西格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某型号电缆组件的批生产中,通过研究电缆组件流水线制作模式,细化工序、计时上岗,将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为公司承接更多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时候虽说是一些小部件、小细节,研究过程却很艰难,但你把它想透并成功应用以后,那种感觉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其实也没什么。在航天领域往往就是这样,细节决定成败。”对此,张芸颇有心得。

    生产任务越难,创新的活力与潜力越容易被激发出来

        为了提高大家的创新能力,工作室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形成攻关小组,极大地调动起大家对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当遇到难度较大的生产任务时,创新小组的活力与潜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张芸说。

        在某型号单机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复杂,生产难度很大。张芸带领团队对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出8大难题分别进行攻关。由于工作室并非一个实体部门,组成人员具有动态、临时性的特点,而且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岗位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工作室安排的攻关任务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大家也是拼了,从构思、画图、制作工装到试验,整个过程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才能顺利攻破一个难点。

        “在大家的努力下,8大难题逐个被攻破,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异形印制板承载工装让印制板质量更加可控;植球工装实现了焊球自动摆放,而且定位准确,提高了焊接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手工摆放的方式相比,这一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张芸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近年来创新工作最多的一个,创新出来的各项工艺方法已经应用到多种型号、近百台产品的生产中,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上发力,工作室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二次开发等方面也不断发挥着团队优势。据张芸介绍,随着生产的发展,车间不断引进各种先进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可以满足当下的生产任务,但是仍有很多待开发的空间,比如如何设置某些关键参数以更好地满足任务需求,如何更好地保证尚不精通的关键器件质量……对于这些前沿课题,张芸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探索,“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买器件、做试验,每完成一个研究项目一般需要一年”。

        如今,以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支点,一张“多对多”人才培养的网络在航天万源逐步建立起来:张芸作为技能大师,培养技能带头人刘芳、徐林涛等人;刘芳、徐林涛等技能带头人利用技师大讲堂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给技能带班人授课;技能带班人又在车间负责培养骨干成员,再由骨干成员带着普通员工提高技术。此外,公司还开展以张芸名字命名的“芸集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养带动全体技术人员提高技能。

        生产线上,年轻的陈冰科正在认真地焊接零部件,每一个焊点光滑圆润,达到100%透锡。“这是我徒弟刘芳带的徒弟,现在已经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间距0.4毫米的焊点都能完美完成。”看到徒弟的徒弟成长起来,张芸欣慰地笑着。

        谈到工作室未来的打算,张芸说要继续把更多普通工人培养为技艺高超的匠人,继续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并将成果推广应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挥“技能大师”应有的作用。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