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9日 星期日

    “数”造新川蜀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9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四川成都川菜产业园内,700余口郫县豆瓣发酵池在智能阳光晒场上整齐排列。晒场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实时自动监控,智能生产线上理瓶、洗瓶、灌装、旋盖、贴标一气呵成,颠覆了人们对郫县豆瓣传统生产方式的印象。

        传承300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川菜之魂”美誉的郫县豆瓣,因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赋能,有了更稳定的品质、更高效的产能,迎来新的春天。

        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四川的产业格局和群众生活。作为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四川切实落实探路重任,加强在体制机制、政策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数字经济创新试验成效初显。

        2020年,四川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6万亿元,让人们惊喜地看到这个内陆省份换道超车的活力与潜力。

        四川提出,力争到2022年,初步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

        产业更有活力,生活更有温度。数字经济未来如诗的画卷,正在川蜀之地徐徐展开。

    新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基座

        “将目前气象预测网格的空间分辨率从9×9公里提升到1×1公里,频率从每6小时一报缩短到每1小时一报。”前不久,成都超算中心传来消息,成都气象部门与该中心达成合作,成都超算中心提供的超强算力,将极大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从气象预报到抗震分析,从航空航天到宇宙演化模拟,从动漫渲染到影视制作,从自动驾驶到精准医疗……超级计算机看似遥远,实际上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为百姓提供着便捷、优质的服务。

        “成都超算中心是西部第一家建成投运的国家级超算中心,它的建成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产业聚集。”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何铁宁说,超算中心相当于科学家手中的算盘,有了超算中心,科学家和科创企业就会随之而来。

        当前,我国东西部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东部地区数据资源丰富,但能用于新建算力基础设施的资源相对紧张。国家正通过构建类似于能源领域“西气东输”的“东数西算”工程,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存储、计算,改善东西部新型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正是《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赋予四川这个西部大省的重要试验任务。这几年,四川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在加强既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给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提供落地生长的基座,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云锦天府大数据中心、川西大数据产业园、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等一批超大规模大数据中心建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即将落地,四川初步构建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先进数算中心体系,未来将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支撑。

        同时,四川率先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省内国星宇航公司已成为商业卫星互联网领头羊,“星河”智能卫星互联网工程进展顺利,成功研制并发射9颗AI卫星,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太赫兹通信在空间应用场景下的全球首次技术验证。

        “放眼川蜀大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建筑物、智能塔杆等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已进入合作共建环节;由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牵头组建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正瞄准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力;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试点路段、成宜高速试点路段智慧高速、成绵扩容高速数字化试点等车路协同应用试点项目颇有进展。

    新动能,产业融合激发经济活力

        “四川将数字经济作为变道超车的产业支撑,已经形成明显优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说,四川虽然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但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雄厚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最优选择。

        早在“一五”时期,成都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在四川布局很多重要的电子信息企业。后来,成都大力推动IT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软件名城。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四川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网络通信、软件服务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5”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元级传统优势产业。“1”指数字经济。

        今年年初,四川印发《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对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表示,四川将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当前,数字产业正在四川集聚发展、加快成势,“芯屏端软智网”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凸显。天府新区聚焦新技术、新基建、新场景,以海康威视、中科曙光、商汤科技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已吸引各细分行业创新企业3000余家集聚。

        四川作为试验区的另一个重要试点任务,就是以智能化应用为重点,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四川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着力点也在于发挥“1”的撬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在成都、德阳、绵阳、宜宾、攀枝花等城市,云集着众多传统工业企业,“数字+”进一步挖掘出传统企业的增长潜力。即使自动化程度比较低的农业生产,也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在装备制造重镇德阳,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40%。东方电机数字化车间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约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成为行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的示范引领工程。

        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县,“天空地”一体化的水稻生产物联网测控系统、水稻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精准监控着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自然灾情等信息,让农户的成本降低20%~30%,管理效率提高40%~50%。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正组织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参加国家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推动全省173家组织机构提出300余条具体举措,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全省已培育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深入实施万企上云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超20万家企业实现上云。

    新治理,“城市大脑”提升服务效能

        “点击医疗健康板块,不仅可以看名医,还可以办医保,真是太方便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成都市民王月正在用天府通办App查询针灸科名医的情况。

        打开天府通办App,“百姓大小事,天府通通办”的标语首先映入眼帘。医疗健康、公积金、司法服务、交通出行等近200个高频便民服务只要轻轻一点,都可以立刻办理。

        “天府通办是四川政务服务的品牌,是全省政务服务全域可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的先行平台。”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全面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天府通办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960万,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超2.5亿件,群众满意率达99%。

        “我们特意推出农民工专属服务平台,打造农民工能用、好用、爱用的专属品牌。”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平台量身定制了农民工最关心的证照办理、就业招聘、返乡创业、家乡发展等信息服务内容,致力于为2500万川籍农民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高品质的线上服务。

        数字赋能,智慧政务为群众带来更便捷的生活体验。近年来,四川不断深化政务数据高水平共享交换、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和政企数据互通共享试点,以线上倒逼线下业务改革,实现依申请类事项98.9%“网上可办”、99.9%“最多跑一次”、62.7%“全程网办”,92.97%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68.9%。

        四川通过规范政务服务事项、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已逐步形成以省一体化平台为枢纽,覆盖49个省直部门、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4.47万个站点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1451个政务服务事项在全省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开展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也是四川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试点任务。四川多个城市以数据赋能理念建设智慧治理中心,将之打造成城市管理大脑、应急指挥中枢、社会诉求总客服、社会治理总平台。通过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城市大脑”越来越聪明,除了政务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灾应急、交通疏导等都有了有力支撑,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成都依托大数据分析,实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平均通勤时间由39分钟缩短至35分钟,同时通过针对性的通勤场景营造植入,市民在回家的路上,就能解决超过八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放眼四川,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生活服务“一码通城”、风险防控“一体联动”的智慧治理新模式正逐步落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日益增强。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