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征,需要进行客观、冷静、辩证、全面的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既要看同比,也要看环比。由于一季度经济数据受去年同期基数影响较大,与过去可比性不强,因此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看同比,明确经济运行的“位”。同时,也要通过环比数据看经济运行的“势”,明确经济恢复的程度和水平。比如,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虽然这一数值创历史新高,但两年平均增长4.2%,不到2019年同期的四成,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从环比看,1至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1.86%,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34.2%,比2019年3月份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6.3%,环比增长1.75%,显示消费恢复的势头在加快。再如,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速为2.9%,为近年来的最低值。但从环比看,1至3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速分别为1.15%、1.50%和1.51%,总体高于去年第四季度1.37%左右的水平,显示固定资产投资恢复在加快。
既要看短期影响因素,也要看趋势性影响因素。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短期的、次要的,而有些是主要的、长期的。我国一季度数据“颜值”较高,一定程度上是由低基数效应、出口“替代”效应、“就地过年”政策效应等带来的,这些因素是阶段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一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9.2%,两年平均增长10%,顺差创历史新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企业停工停产,全球大量订单转移到我国所造成的。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好转,我国出口高速增长面临回落趋势。又如,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6.8%,增速创2015年以来新高,一定程度上是由“就地过年”政策带来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产业配套完整,经济韧性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些因素是长期性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的坚实支撑。
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生产需求加快恢复,市场预期持续改善,创新动能稳步提高,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不平衡,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困难,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财政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风险隐患增加。同时,一些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世界各国经济恢复节奏不同步,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上升、大国政策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给我国带来新的风险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应对,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
既要看经济运行短期变化,也要把握阶段性特征。要加强对经济运行形势的跟踪,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以短见长、见微知著;也不能见风就是雨,要把握发展大势,从发展阶段看短期运行。比如,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创历史新高,不是经济“过热”,也不会形成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总体判断,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恢复发展期,正进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攻坚克难期,这是大的趋势,不会因为经济运行短期波动而改变。
综合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持续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但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国内外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此,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一些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昌林,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