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说文解字》云:“勤,劳也。”“勤”与“劳”的意思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勤”的主体意义就是“劳”。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是根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历史上,中华民族不仅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也因勤劳勇敢声闻遐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具有勤于劳动的品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变现实世界、书写自身历史、创造灿烂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的感性活动,是与动物本能且被动地适应自然活动的根本区别所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理论,并在实践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劳动教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一个目标。《意见》从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精神面貌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在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多措并举。
创造两个财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就的基础。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劳动教育就是创造物质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为此,劳动教育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知劳动、会劳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引领创造充盈的精神财富。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青年一代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坚定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
统筹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开展劳动教育,要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使其落地生根。小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劳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中学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之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大学阶段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四个途径。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细化了《意见》有关要求,具体回应了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问题,并明确了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4个途径。其一,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教育院校分别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提高相应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深入强化大中小学学生的实践体验。其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校在学科中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内容;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教育院校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三,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其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通过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近距离直观感受并领悟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作者:唐卓,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