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聚焦我国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作者:本报记者 李睿宸 本报通讯员 杜雨欣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03版)

        臭氧(O3)浓度自2015年以来实现首次下降、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质……4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研究处理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0年,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还面临哪些问题?今年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重点任务?这份报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区域持续向好。全国20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45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优良天数比率同比分别提高10.4、8.7、8.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有明显减少。

        近年来,臭氧(O3)已成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从2015年到2019年,全国臭氧(O3)年均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而在2020年,臭氧(O3)实现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降低到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8%。

        在水环境的改善上,报告显示,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点流域和湖库水质稳中向好。特别是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质,珠江流域水质由良好改善为优,黄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

        土壤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报告显示,我国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经初步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黄润秋表示,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成功做法和经验。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大量河湖缺乏应有的水生植被和生态缓冲带……报告在肯定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的同时,也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生态环境保护须慎终如始、持续发力。

        黄润秋说,“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初步归纳为“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根据报告,今年我国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投产规模和时序,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良法促善治。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推进黄河保护立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修订,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执法检查,推动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贯彻实施。

        同时,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继续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锅炉与炉窖综合治理,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新生产车辆达标排放监管,加速老旧车辆淘汰,加大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执法监管力度。

        为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此外,还要完成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检测与溯源工作,推进赤水河和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

        (本报记者 李睿宸 本报通讯员 杜雨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