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深情书写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缘”

    作者:黄文虎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14版)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区新貌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深刻展示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经验”对于扶贫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史意义。作者自2019年起,多次在宁夏、福建等实地进行调研与采访,写出了这部倾情之作。他通过鲜活而生动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帮扶者形象和不畏艰辛、敢于奋斗、自力更生、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奋斗者形象,真实、全面地呈现了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下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迈向小康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演变历程。

        如果说海代表福建,山代表宁夏,那么这场20多年的“山海之恋”谱写出了一首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同甘共苦的真情诗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这‘山’与‘海’的经典携手,其中皆因有一样至高无上的东西存在于它们中间,那就是情怀,或者说那就是祖国与人民、领袖与人民、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情怀。”这种跨越山海的扶贫情怀不是空谈理想与口号,而是一种求真务实、不计回报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感与敢于担当的深刻体现,它是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行动所书写的“大爱”,它所传承的是一心为民、不忘初心的革命信念与融贯于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部作品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真挚感人的扶贫与脱贫故事。在援宁群体中,有无私为民的共产党员、有扎根宁夏的闽商、有热心勤勉的技术人员、有不畏艰辛的支教教师。这些亲自参与扶贫攻坚战的“斗士”,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一点一滴的善行和辛勤耕耘如同涓涓细流,共同成就了闽宁扶贫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在书中,何建明再现了一段又一段情真意切的“山海情缘”。

        何建明还紧扣“闽宁经验”这一时代主题,从群众的叙述视角出发,为读者刻画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脱贫者群像。孛云峰的个人“脱贫翻身史”正是“闽宁经验”引领人民走向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典型。20多年前,刚刚新婚的孛云峰就因为贫穷偷偷逃离家乡西海固,成为远走内蒙古的“绝命孤行者”。后来,他听老乡说老家许多人都“吊庄”搬迁到了银川市郊,他才萌生了重返故土的强烈念头。他到闽宁村的时候,正好是吊庄移民开足马力建设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就组织了几个村民开始承接盖房子的活。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孛云峰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基础建设工程。致富后,孛云峰肩负起了一位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但出资赡养孤寡老人,还收养了两个孤儿,为慈善事业贡献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闽宁经验”的对口帮扶下,孛云峰这样的脱贫致富故事不胜枚举。像“义务宣传员”谢兴昌、“傲娇牛”的主人老刘、水根与月英这些原本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群众,都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彻底获得了“新生”。何建明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也了解扶贫与脱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各种艰难困苦。在书中,对于苦难本身,何建明采取的不是回避,而是直视它。人民的苦难就是国家的苦难。苦难叙述构成了本书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质,深刻地体现出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何建明还善于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有机融合在一起。比如,他在书中描述到一个极度缺水的村子——“喊叫水村”。他特别引用到一位诗人的诗句来描述因缺水带来的无尽苦难,“一嗓子喊出来/就有一个撕心裂肺的愿望/水淋淋地跳在地图上/不知道喊了几辈人/就这样日以继夜地喊/地面上到处都是咧开的嘴巴……”这种充满民间韧性的诗歌显然绝非干瘪单调的说教所能比拟,它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报告文学的力量与美感,又发人深省,使读者对贫困群众的真实处境能够感同身受。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文艺创作者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虚心向人民学习,聆听人民的声音,用文艺作品来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的人生。《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正是这样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时代脉搏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所传达的是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昂扬精神。在他的笔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脱贫故事犹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我们昭示着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缘”。

        (作者:黄文虎,系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