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国人民在伟大脱贫攻坚斗争中展现的崇高精神风貌,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们要深刻把握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担当新使命、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1.凝聚上下同心的团结伟力 激扬尽锐出战的斗争精神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禀赋。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只有发扬伟大团结精神,才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把亿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共同奋斗,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回望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合力、上下同心,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我们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定点扶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坚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彰显了党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精神所蕴含的这种上下同心、守望相助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密码,更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集中各方面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彰显“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情怀和担当。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奋战在扶贫一线,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将最美的年华甚至生命无私奉献给脱贫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激扬着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描绘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梦圆梦的时代画卷。
2.秉持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 彰显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脱贫攻坚点多、线长、面广、环节多、挑战大。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坚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脱贫成效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好“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在脱贫攻坚领域,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锚定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目标任务,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减贫规律,敢为人先、勇闯新路,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改变中国与影响世界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人类减贫奇迹。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的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并将之概括为“七个坚持”。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脱贫攻坚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3.砥砺攻坚克难的过硬作风 践行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特别是脱贫攻坚进行到最后,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回顾脱贫攻坚这些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以实干苦干的过硬作风催生出长远持续的脱贫成效,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级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聚力攻坚克难、战胜贫困顽疾的坚强战斗堡垒。脱贫攻坚难点在哪里,我们的党组织和党员就在哪里,鲜红的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区域的“发展指数”和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急难险重的脱贫任务考验面前,事实充分证明,只有较真碰硬、担当尽责,才能够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充分激发起了全国人民以实干开创未来、以奋斗铸就伟业的澎湃力量。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作为百年大党,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既宏伟又朴素,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在于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厚情怀,上升到国家意志,细化到制度体系中,凝聚成脱贫攻坚的根本动力,实现了由精神向物质的伟大转换。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性质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必将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党全国全社会应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作者:郑文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