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脱贫攻坚精神: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陈晨 王丹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07版)

        河北平山县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造血”基础。图为平山县西柏坡镇陈家峪村景色。新华社发

        在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图为扶贫干部黄文秀生前工作照。新华社发

        福建宁德古田县积极打造特色扶贫种植、养殖基地,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图为古田县晟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帮扶干部一起查看食用菌长势。新华社发

        【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

        【光明日报社主办 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协办】

        【第三十七期主题:脱贫攻坚精神】

        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丰碑——8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千年梦想。

        时光为尺,标注闯关夺隘的奋斗豪情;岁月为证,彰显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

        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名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激荡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四川大凉山,阿土列尔村人在悬崖绝壁上生活了数百年。如今,村民们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几千年来压在村民头上的“贫困大山”,成为历史。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宁夏西海固,“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让这里一度“不适宜人类生存”。如今,西海固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如今,中国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让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奇迹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源自上下同心的坚定意志——

        2020年4月21日下午,雨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调研。一张照片定格了“五级书记”共抓扶贫的瞬间。

        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茶农们走来。在他身后,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面对摆脱贫困这个千年梦想,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真抓实干,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全力提高脱贫质量,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公主殿下:请饶恕臣今日又不辞而别,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满月,臣本不应早早辞别……”这是年轻父亲写给女儿的“请罪书”。那年,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余永流辞别家中尚未满月的小女儿,下乡扶贫。2020年12月,在脱贫攻坚即将奏响凯歌之际,余永流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33岁。

        争资争项200余万元,自来水管网接通入户,让贫困户用上“安全水”;先后协调多个单位,投资390余万元,新建圩镇公共停车场、整体改造圩镇农贸市场;整合资金23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江西崇义县铅厂镇铅厂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忻的民情笔记上,清晰地记录着他为百姓办实事的每个细节。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组织与群众对自己的信任。”王忻说,五级书记抓脱贫的机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增强了各级党组织抓脱贫、促振兴的组织力。

        奇迹源自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都把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从党中央到广大基层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

        制定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一以贯之抓下去。

        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为减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众人拾柴,微光聚力。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勇于脱贫、敢于脱贫的精气神,用点滴付出书写着脱贫攻坚的壮阔征程。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

        春日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云雾缭绕,绿意盎然。

        “巧媳妇”农家乐的老板娘孔铭英,正忙活着准备苗家菜豆腐、腊肉等主打菜。“山沟两岔穷圪垯,每天红薯苞谷粑”,孔铭英还记得自己嫁到这座千年苗寨后学会的第一首苗歌。如今,寨子里仍然歌声不断,歌声中满是幸福和甜美。

        生活在这座中国脱贫攻坚“地标”里的人们永远记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由此,精准扶贫方略这一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放眼全中国,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从悬崖绝壁到大石山区,每个贫困地区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尽相同;从因病致贫到因学致贫,从因残致贫到因灾致贫,每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从缺技术到缺劳动力,从缺资金到缺水缺电,每个人摆脱贫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要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扶贫措施必然要有针对性,不能“手榴弹炸跳蚤”。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精准滴灌”扶贫路径越发清晰——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明确“扶持谁”;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00多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名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明确“谁来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明确“怎么扶”;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引入第三方,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明确“如何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明确“如何稳”。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精准扶贫这一创新方略写下太多第一——第一次,建档立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国家扶贫信息平台,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无怪乎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造访中国很多地方后,惊讶地表示:“中国的每个贫困户,竟然都有一份专属档案,其中甚至包含为其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

        让世界为之惊讶和赞叹的,还有一项项创新之举: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的定点扶贫;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803.85万贫困人口的“万企帮万村”行动。

        举全国之智、集全国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书写下震撼世界的奇迹。

        陕西柞水的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云南丘北的万寿菊盛开“致富花”——全国累计建成超30万个各类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搬离深山住进宽敞楼房的人们,在社区扶贫车间就能就近就业——960多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昔日的伐木工成了护林员——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选聘110多万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建立2.3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

        曾经含泪辍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2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返校就读,全面实现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

        偏远贫困的山区活跃着“福建教授”“浙江教师”“北京医生”……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一个个山海相连、携手共进的筑梦故事令人动容。

        这些以“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绘就的画面,激荡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让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史性的跨越已足够震撼人心。当这些巨变都集中呈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时,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力量。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现年77岁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从原始社会走来的她,熬了大半辈子,竟会过上“比蜂蜜还甜”的晚年生活。

        70年多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还处于童年的她与族人,从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的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眼下,他们摆脱了千年贫困的“纠缠”,正大步走向小康之路。

        硬化公路修到了门口,4G网络覆盖全乡,与草果搭配出现的词语是“特色养殖”,与大雪关联的想象不再只有“封山”……曾经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成为“幸福岛”,这个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地方,同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山河一道,见证了激动人心的脱贫故事。

        8年时间,近一亿人脱贫,近一亿个人生就此发生转折,近一亿个梦想就此得以舒展。从西南边陲到北疆大漠,从漫漫戈壁到深山老林,不论资源禀赋、不论民族性别,在与贫困的战斗中,没有一个人被撇下。

        “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鼓舞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脱贫成就,世界不吝赞美之词,也从未停止追问: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或许就藏在下面这两个数字中。

        1.6万亿元。这是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的金额数。

        300多万名。这是全国驻村扶贫干部总人数,他们中有1800多人不幸牺牲在扶贫一线,没能亲耳听到胜利的庄严宣告。

        在中国,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持续的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前赴后继的奉献与牺牲,是不为任何事所惑所困的战略定力。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肆虐,也未能对“脱贫时钟”影响一二。

        串联并转动起执政体系上的各层“链条”,高效率运作;上下联动,层层压实责任抓落实;向改革创新要动力,逐一破解“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等难题;加强基层作风建设,保障扶贫成果……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建立并日臻完善。

        鲜红的党旗飘扬在乌蒙山腹地,锃亮的党徽别在青年知识分子胸前;新的技术和思想挺进“无人区”,新的厂房和生产线落地“新洼地”。连同新房子一同拔地而起的,还有新房子的主人那直面未来的勇气、迎战未知的信心。

        为了人民,同时发生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大变革文章挥墨书写。

        “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一语道破。

        没有谁比从救亡图存的纷飞战火中一路走来的百年大党更明白,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一切发展的不竭动力。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这样的政治品格和胆识滋养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古烁今的历史成就。

        脱贫攻坚的胜利宣告不断回荡耳畔,这个高光时刻也注定写入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亿万人民在这场硬仗中所共同凝聚、铸就的伟大精神,将以更为深沉的方式塑造每个个体、塑造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面貌。

        写满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脱贫攻坚精神,将与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璀璨火花一起,照亮国人的精神世界,照亮历史的天空。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正昂首阔步,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 李慧 陈晨 王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