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深圳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赵嘉伟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04版)

        根据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6867.54亿元,同比增长17.1%,呈现出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主要行业增长较快和企业效益加速回升等开局良好的喜人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深圳奇迹”的诀窍是什么?4月27日开幕的中共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上的一个关键词引起外界注意。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向大会作报告时说,深圳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正是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赢得创新之都的美誉,支撑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从0到1再到10,注重全过程

        “如果说把基础研究看作技术发轫的0,要发展到技术成熟的10,中间要经过技术攻关、技术熟化再到产业发展三个阶段。”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说,“其中从2.5到6的技术熟化阶段,堪称创业家创业的死亡之谷。我们不仅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技术突破,更要创立综合体,让技术企业飞过死亡之谷。”

        为了让企业飞过死亡之谷,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正在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用来建立一种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新模式。“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能解决了。”这种模式打破了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长期“两地分居”的空间壁垒,成了名副其实的街坊邻居,大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而下“金蛋”需要“金窝”,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规划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就是这个“金窝”,刘陈立所说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正是位于光明科学城。在这座综合体的两公里之外,便是深圳合成生物研究的重大基础设施。

        为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今年3月,深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从实施高质量成果“创新工程”、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成果产业化“支撑工程”和成果产业化机制“保障工程”四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举措,积极推动基础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将创业的死亡谷变成机遇谷。

    从人才引进到金融支持,注重建生态

        4月25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闭幕。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人才与智力交流盛会。据统计,392家参展机构携885个项目现场参展,各省市与专业组织、培训机构、留学人员现场达成引人引智合作意向695项,两天入场参观洽谈人数达3.5万人次,这些数据都直观体现了举办地深圳的产业活力和人才吸引力。

        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看来,深圳的创新环境就像一座生态良好的“热带雨林”,这里“气温”适宜,“阳光”“空气”“水分”充足。青铜剑科技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在深圳市坪山区建立起一支包括20余位海归博士和外籍专家的国际化研发团队。汪之涵认为,坪山的全域创新生态,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融合发展,这对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来说,是最大的吸引,这些创新人才与深圳的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参与到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当中。

        在深圳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Ⅱ”的指示灯不停闪烁,每一秒的闪烁都代表着百亿亿次的计算正在进行。仅仅3年时间,这个实验室就聚集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40年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深圳得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政策;推进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高水平举办人才日系列活动……这些年深圳各项人才政策相继出台,通过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构筑起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好的政策“筑巢”,自然引得金凤凰。

        2020年12月22日,国内金融界首颗物联网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颗由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射的“平安1号”卫星,正是平安银行布局“星云计划”、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体现。

        借助卫星物联网技术,供应链产业上下游的真实经营数据等信息可以更及时、有效回传。这样,银行就能通过智能化模型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已接入超200万台物联网终端设备,在智慧制造、智慧车联、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厅堂等新型供应链场景落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超1100亿元。

        上天的卫星只是深圳金融业着力打造深度融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政策指引,还是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套餐,深圳都走在全国前列。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深圳金融系统正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从技术驱动到创新引领,注重高质量

        2014年8月,刚刚从美国回到深圳创业的陈宁博士偶然看到一部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片中虐心的情节让他下定决心:要用人工智能助力平安城市建设,让天下无拐。经过一年半的技术攻关,陈宁带领云天励飞的团队与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联手,研发出全球首套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颠覆了警方传统的办案方式,使云天励飞这个带着人工智能血统的初创企业成为安防领域的一匹黑马。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深圳以往是从产业界的需求驱动然后再到技术知识供给的“工程(E)—技术(T)—科学(S)”单向模式,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要从“ETS”向“STE”“ETS”循环共生进行模式转换,建立从科技创新逻辑起点到产业发展,再到产业进步,产业反馈新需求给科技供给方的完整创新模式,形成一个新的创新闭环,从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促进、螺旋上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向创新引领发展的跨越。

        创新引领,时不我待。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日前在深圳出席一个国际研讨会时指出,至今为止出现的人工智能都是完成特定智能任务或解决特定智能问题的弱人工智能,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问题,也无法解释和融合推理。科研人员需要继续积累和积淀,迎接强人工智能的实现。高文呼吁,中国应该勇做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头雁。

        中国要做头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自然要有所作为。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宣示,未来五年深圳将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提升创新驱动力;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提升创新支撑力;实施创新人才会聚行动,提升创新原动力。可以预见,经过这五大行动,提升了五种创新力,深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严圣禾 赵嘉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