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
每到周一傍晚,下了班的杜小樱就往绍兴路9号跑,上海昆剧团的小楼就坐落在这里。自从3年前报名了“昆曲Follow Me”班,绍兴路就成了她最爱的一条马路。几出折子戏学下来,杜小樱成了一名资深“昆虫”。
“昆虫”,是热爱昆曲的粉丝们给自己起的名字。这些年,上海昆剧团通过举办教学班、进校园演出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不同年龄段的“昆虫”。杜小樱开玩笑说:“要是走到绍兴路,一定要小心——前方高能预警,有‘昆虫’出没。和你擦肩而过的路人,没准就是刚刚脱下戏服的昆曲班学员。”
最近,在绍兴路上活动的“昆虫”又多了一些,学生版《长生殿》的排练正在紧张进行。2020年,在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支持下,上海昆剧团联合同济大学,首次尝试推出学生版昆剧《长生殿》。
海选“昆虫”的过程称得上一出好戏。几十名候选人从沪苏浙皖乃至更远的地方赶来,最终,来自海内外19所高校不同专业的30余位大学生入选。上海昆剧团的优秀演员对这支青春团队进行了近百小时的系统性教学培训,昆曲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更是亲自上场面对面指导。
2021年春节后,学生版《长生殿》的教学工作再度升级。上海昆剧团组织黎安、沈昳丽等梅花奖得主为学生亲授《埋玉》这折唱作俱佳的“肉头戏”,近十位青年演员也分行当、分角色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作为昆曲人,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曾经‘曲高和寡’的昆曲,如今赢得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上海昆剧团还将继续邀请上海昆曲研习社、上海复旦大学昆曲社等十余家昆曲社的曲友,以及上海市开设昆曲通识课的多所中小学校学生,共赏雅集。
在上海,一个文艺院团就是一个向市民敞开怀抱的“家”,是市民的“好邻居”。
上海芭蕾舞团每月一次举办芭蕾公益公开课,把市民请进排练厅。“在大众的印象里,芭蕾一直都很神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通过网络,我们把上海芭蕾舞团‘绝招’‘绝活’亮给网友,让更多人发现并爱上了芭蕾的美。”
办起“家宴”,把观众“请进来”,体验沉浸式演出,延伸沪剧的传统舞台;走街串巷,把名家、好剧和精彩讲座“送出去”,传播沪剧和上海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沪剧扎根生活、与时俱进的传统发扬好。”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观一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纯粹如清泉、如琉璃;秋日,月华初上,到上海京剧传习馆,在古典诗词和京剧曲调的相遇中,来一场“月光下的行走”……正如上海沪剧院将微信公众号取名“沪剧之家”,上海的文艺院团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一个个家和港湾。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