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吉林省吉林市夹信子村:

    木耳合作社助力贫困村业兴家富

    作者: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6日 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4月底的吉林,春意正浓。在吉林省吉林市江密峰镇夹信子村的木耳大棚里,10多位村民正忙着往吊绳上挂菌段。村民李秀华动作麻利:“有了合作社后,我一到农闲就来打工,一天能赚100块钱。今天大伙儿6点多就开始干活,到晚上要挂完段,明天好去开犁,种完地再回来摘木耳,啥也不耽误,钱还挣得多。”

        夹信子村党支部书记丛怀忠看着乡亲们高兴,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丛怀忠说,原来说到夹信子村,就是个“穷”字。2015年,夹信子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村里没有产业,没有村集体经济,环境也是脏乱差。

        2016年,夹信子村在各级扶贫政策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利用半山区、水质好、森林覆盖率高等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创办起吉林市龙潭区通和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每年累计雇佣100多名村民采摘木耳,每人每年可增收6500元,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500元,还帮助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

        小康不小康,走村入户看老乡。在村民刘善勇家,夫妻俩正坐在炕头上和驻村第一书记段志强唠着这几年家里发生的好事儿。

        然而就在几年前,刘善勇家可少有这样温馨的场景。患有糖尿病、矽肺等多种疾病的刘善勇需要常年用药治疗,小女儿又在读中学,家里除了几亩地外再没有其他收入。

        2016年,帮扶单位吉林市委统战部给刘善勇家送来了两头牛,又吸纳他们入股了合作社,安排他们在合作社做力所能及的工作。2019年,刘善勇的小女儿考上了大学,市委统战部还送来助学金。

        “我老伴儿牙不好,原来也没钱去看,只能吃点小米粥、大豆腐。现在,家里脱了贫,手里有了点余钱,我就赶紧催着她去看。等过几天镶好牙,再给她整两个好菜。”刘善勇说,“家里现在养的3头牛都有小仔儿,眼瞅着日子越过越宽裕!”

        如今的夹信子村,家家户户就像刘善勇家大门上贴着的对联一样,“富贵平安财生财,全家和睦福中福”。2018年,夹信子村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穷帽子”摘掉了,精气神也不能差。从2017年起,在吉林市委统战部的倡议下,夹信子村连续3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标兵户”和“最美社区(文明屯)”评选工作。

        “这要是在原来,我们想都不敢想,贫困村还能评文明户。”在夹信子村生活了40多年的村民姜淑芝说,很多她想不到的事都成了现实。

        近年来,夹信子村改造村路9.1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18公里;实施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建灌区渠道、标准化围栏、边沟;路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家里有了水冲厕所……

        坐在姜淑芝家里,就能看见村里新修建的文化广场。“原来这片地就是荒草甸子,夏天都是蚊子。修成文化广场后,总有文化活动,我平常也跟着大伙儿扭扭秧歌。乡亲们说,现在,我家这位置就是城里的‘楼王’。”

        “村里大变样儿,咱们也得把自己家拾掇利索。”姜淑芝一家在文明评比中连续3年都获得“十星级标兵户”,奖品是两台洗衣机、一台电冰箱。她说:“我们屯还评上过文明屯,每家都给了一个电饭煲,还给挂大灯笼,那真是光荣!”

        段志强说:“通过文明评比活动,群众的觉悟提高了,精气神上来了,家庭更和谐、邻里更和睦了,村屯和住户的环境都得到改善,夹信子村还被评上省级美丽乡村。”

        原来的夹信子村远近闻名,因为一句民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夹信郎”。如今的夹信子村依旧远近闻名,木耳合作社已经发展为集生产、加工、烘干、销售于一体的黑木耳生产经营基地,每年挂菌段70万段左右,年产量最高7万斤,2020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夹信子村也成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小康示范村。

        (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