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目标,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理论,不断强化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引领作用,将学科竞赛作为一个抓手融入专业建设,规划学生的发展目标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设立学生团队来提高竞赛项目的长效性。同时,学院还与学校教务部门共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为学科竞赛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抢抓学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以岗聘为先导大力加强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建设IT工程实践中心,重点孵化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冲击高等级赛事等。学院推进学科竞赛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在引领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立体化双创平台 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把学科竞赛融入专业建设,鼓励带动大学生参与竞赛,以赛促建,强调要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做好以构建创新创业平台设施为主体的各项基础工作,提高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院积极打造学科专业社团,以之为载体进行校企、校地和跨学院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素养。学院在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学生奖学金发放、年终津贴分配等方面,充分肯定、体现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的辛勤付出。围绕大学生双创工作,学院逐步建立了智能物联网创新实验室、信息安全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视频处理创新实验室、智能汽车创新实验室、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创新实验室等IT工程实践中心,面积约600平方米。学院重点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24个,指导教师30名,参与学生500余人。其中,入驻学校创业园项目4个,入驻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入驻常熟市沃创孵化基地2个,学生创办优质企业5家。从校内到校外,通过加强校地互动,促进产教融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起校、政、企多维合作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双创”平台,为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造了卓越的条件,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项目驱动”下“以赛促学” 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为驱动参与各类竞赛活动。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级重大赛事获奖数量在全校排名第一,占学校的26%。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累计29个大项、117个小项,共计309人次学生、148人次教师获奖。其中创新创业类比赛9项,62人次学生获奖。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17个大项、91个小项,学生获奖人数涉及145人次,指导教师103人次。学院曾获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三等奖,第五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国家级甲组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国家一等奖,ACM-ICPC亚洲区域赛、CCPC赛事多项铜奖等重要奖项。
参赛获奖之外,学生更大的收获是在参与项目实践和赛事训练的过程中,专业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并不断拓展和延深,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比如在导师指导下,2020年全年度学院学生独立完成并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软件著作权达37项。参赛过程中,学生对竞赛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有效推理、准确判断,并完成高技术水平、高质量的成果或作品,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
参与项目实践与学科竞赛也让更多学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并最终实现梦想。例如2017级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学生任同学从大一开始参加学院的家庭服务机器人项目,获得2018中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软银机器人杯”2018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一等奖,之后加入学校ACM团队,又先后获得蓝桥杯江苏省赛三等奖、2020年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女生专场铜奖等奖项,2021年以优异的初、复试成绩拿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又如2017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贾同学在校期间先后获得ACM-ICPC亚洲区域(银川)赛铜奖、第十届蓝桥杯C/C++程序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2019年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分站赛(哈尔滨)优胜奖等好成绩,2021年被腾讯公司录用。
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多元融合 促进学科竞赛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完善学科竞赛工作,引领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应用实践能力,成长为更符合当前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平台加强、制度优化、课程融合、师资强化等方面继续下功夫,全力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作用,持续提升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钱振江 聂盼红 王学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