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 星期日

    极地安全:国家安全的新疆域

    作者:董永在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 07版)

        中国南极考察队科考队员回收潜标。新华社发

        扫描二维码看相关视频

        【讲武堂】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进入新时代,习主席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突出“大安全”理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把包括极地在内的新疆域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并写入新《国家安全法》,体现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系统思维和深远经略。

    极地安全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

        随着全球变暖、冰区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改善,极地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外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联系变得日益广泛,直接关乎各国利益和人类未来。

        极地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资源禀赋的多寡,日益成为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潜在价值的重要筹码。极地是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区,蕴藏着足以影响未来世界能源格局乃至经济力量对比的自然资源。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进行开发的石油储量约为900亿桶,占世界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天然气储量约为166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30%;液化天然气约为441亿桶,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20%。南极地区以雪和冰的形式存储着全球70%的淡水,还有储藏量巨大的磷虾等众多生物资源,对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极地航运价值极高,事关全球能源通道安全。据北极理事会估计,北极地区从2030年起可能因大范围融冰出现西北、东北两条北极航道,这将成为欧亚、欧美之间最短、最便捷的水上运输要道,具有巨大的国际航运价值。任何始发港口在北纬30度以北的远洋航行,与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通过北极航线航行将至少缩短40%的航程,不仅可以节约油料成本、缩短通航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各国避开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多发的区域,以降低远洋航运的风险。而且如果发生国际冲突,对北极能源运输通道采取封锁、截留等行动,其威力相当于直接进攻该国能源中心,对途经各国的能源通道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极地地理位置特殊,关乎域内外各国军事安全。北极作为连接欧亚、北美的顶点,使得北极到北半球任何一个地区的距离都是最短的,从北冰洋发射导弹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北半球国家。而且由于北冰洋的表面常年被较厚的冰层覆盖,是战略核潜艇等军事武器天然的隐蔽保护场地,具有极强的军事威慑力。在南极地区建立极地卫星地面接收站,还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夺取信息优势、进而掌握战争主动权。此外,北极和南极还是试验和研发空间天气、电磁、气象等前沿军事技术,以及训练军事人员和检验军事装备在极端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极佳试验场所,也是各大国部署“全球到达、全球打击”战略的重要一环,其军事价值可见一斑。

    极地公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与挑战

        “公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起源于1968 年英国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公地的悲剧》一文,设想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中存在一片向所有牧民开放的“公地”,每个牧民都可以在此自由放牧。此后,经济学及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将该理论推至全球范围,提出了全球公域的概念,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之外为全人类利益所系的公共空间,如公海、国际空域、外层空间、极地、网络空间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地公域海洋地理的连通性、战略威慑的有效性、大国博弈的集聚性、卫星通道的枢纽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等特点日益突出,使得极地公域面临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安全威胁。

        极地公域的私域化形势严重。北极存在着约280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但北冰洋沿岸国已提出和未来可能提出的大陆架延伸主张就达250万平方公里。北极航道沿岸国还对北极航道提出了不同程度的主权主张,并对船只过境航行实行强制性的申请和报告制度。俄罗斯2013年通过的《北方海航道航行规则》规定外国船只通过北方海航道时,必须事先经过俄允许,并且强制性使用俄提供的破冰和领航服务,还收取高额费用。2019年又对此做了修改,规定对未经俄允许擅自通行的外国军舰,俄方可以采取扣押或摧毁等强制措施,这已严重影响到他国船只的通行权利。南极虽然“主权冻结”具有公域性质,被称为无领土主权归属、无土著居民、无高等植物的“三无大陆”。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7个南极主权声索国和美俄2个声索保留国仍然要求在《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划定各自在南极的“势力范围”,并以环境保护为由,通过建立南极陆地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来实现对南极的“软控制”。

        极地公域的军事化倾向加剧。无论在冷战期间还是当前,美俄(苏联)都将北极视为战略安全前沿,并频频进行军事行动。2014年,俄罗斯专门组建北极战略司令部和北极作战旅,2018年又成立负责北极考察的集团军,2020年12月又决定为北方舰队海军航空兵装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系统,大幅提高其对北极的空中管治和水面对抗能力。截至目前,俄罗斯已在北极建设了400多座军事基础设施,以确保其在北极地区的绝对军事优势。美国自冷战起建立的从阿拉斯加经格陵兰至冰岛的导弹防御系统,以及与加拿大联合建立的早期预警网络运作至今,并多次制定修改北极战略。美国海军于2016年1月开始组建使用“绿色燃料”的“大绿舰队”,专门用于部署在北极地区。2020年6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签署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明确提出为保护美国在极地的国家利益,在2029财年前通过测试并完成部署一支极地核动力破冰船舰队。同时,美国空军还计划于2022年之前在阿拉斯加进驻100多架包括F-22A和F-35A在内的第四代战机,从海上、空中多个领域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控制。可以说,美俄等国在极地的军事博弈,对极地非军事化原则构成直接挑战,更危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领土防御和对极地的和平利用。

        极地公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峻。由于人类征服极地步伐的不断加快,极地自然环境正经历着快速恶化的趋势。素有“全球变化指示器”之称的北极,在过去的30年里,变暖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两倍,温度持续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2020年6月2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上扬斯克更是开创了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38℃。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近年来也创下2745万平方千米的历史纪录,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由此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随着极地升温、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全球极端天气激增、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加剧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将会持续蔓延,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积极参与极地治理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极地科研、安全、国际治理、生态保护等问题日益涌现。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也是《南极条约》协商国及其体系的维护者,应在完善极地治理规则、促进极地和平与稳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倡导极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一主张从2017年2月开始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习主席明确指出:“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此后,我们在相继发布的《中国的南极事业》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都阐明了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迈进,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鲜明立场。可以说,倡导并推行极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和平、安全、稳定的极地秩序。

        坚定奉行多边主义极地治理观。坚持大家的事商量着办,提出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各方切实遵守共同制定的治理方案和行为规则,是防范极地公域“私域化”的重要举措。在涉极地安全不同议题上,我国应坚定不移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努力在极地规则的制定、解释、适用和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和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家”,我国坚持参与北极治理“不越位、不缺位”的基本立场,依据国际法来参与北极事务,并指导中国的实体和个人依据国际法和北极国家的国内法开展北极活动和北极的相关合作,同时发起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倡议,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合作机遇。同时,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南极特别管理区、南大洋海洋保护区等涉及实质性存在的议题上,利用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等国际组织成员的特殊身份,坚决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稳定,继续推动国际南极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与有关各方一道共同应对极地安全挑战。今年1月25日,习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极地国际合作。一是不断加强环保合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与合作。二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常态化委派专家参与北极理事会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等重要国际组织日常工作,推动极地的和平利用与环境保护。三是拓展多边和双边合作。在坚守极地非军事化、科研自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基础上,主动与有关各方开展极地事务双边磋商,加强在极地科学考察、海空搜救、海上预警、应急反应、情报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沟通,共同维护极地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利用。

        (作者:董永在,系军事科学院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