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4日 星期六

    应对气候危机“灰犀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唐新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4日 06版)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不仅为应对全球环境治理困境指明了根本出路,也为人类社会在21世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找到了思想指引,更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时代加速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之路——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影响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0年前预测和评估水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全球温升一旦突破“气候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激活,气候危机“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地球拉响“气候紧急状态”的警报,标志着气候危机对世界安全带来的大变局正在来临。在此大危机下,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只能加剧全球气候治理的“信任赤字”,使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陷入停滞和困境,更会让世界错失应对气候危机的最后窗口,因此国际社会必须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寻找新的出路。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是目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唯一具有广泛共识的共同行动纲领和指南,而如何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是有效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之所在。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中美两国已发表了《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这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正能量,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才能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指明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气候危机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与自然共生是人类21世纪最前沿的课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命题。西方治理理念和思路更多强调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保护,强调对人类社会的惩罚,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法走通的。习近平主席从系统论、中国哲学思想高度提出了中国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基于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习近平主席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还要坚持系统治理理念。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因此,从系统维度、生命平等的高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21世纪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推动人类文明跨越式发展——迈向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

        全球气候危机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在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矛盾进入负反馈循环中。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需要深刻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主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选择,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国已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推动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列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通过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时代加速迈向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全球携手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唐新华,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