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揭开纱布重新看见这个世界的瞬间,就是我最有满足感的时刻。”20年来,北京同仁医院“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几乎走遍了全国每一个省份。
义诊、筛查、手术……4万余名白内障患者在“光明行”中重拾光明,而“光明行”也见证了我国医疗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飞速提升。
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送到最基层
1986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成立,以北京同仁医院作为依托单位。2002年起,分别由同仁医院的韩德民教授与王宁利教授担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2003年,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整合全国防盲资源,启动了集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培训、医疗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光明行”活动。
当年,“光明行”医疗队抵达青海,开始了在青藏高原的首次行动。医疗队携带35箱医疗用品辗转西宁、互助、贵德三地,为当地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472例复明手术。第二年,医疗队再赴青海,翻越6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抵达地处青川藏交界高寒地区的班玛县。藏汉群众迎出数十公里点起“火供”,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北京医疗队。在这里,“光明行”队员为1100多名眼病患者进行了筛查,完成白内障手术212例。
20年来,遵循“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优质的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和人群”的行动宗旨,北京同仁医院先后组织近百批医疗队7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宁夏、山东、江西等地,义诊和筛查病人10余万人次,通过白内障复明手术,使4万余名白内障患者重拾光明。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织手术只能解决部分人的问题,如何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生的诊治水平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朱思泉从2003年开始参加光明行活动,在西部贫困地区,他看到很多患者都是因白内障失明多年才来做手术的。而现有的超声乳化技术、设备,对这些“熟过头”的白内障患者来说,并不是最匹配的。这些病例促使他思考:能不能针对这部分白内障患者研制适合他们的仪器呢?
此后,朱思泉投入到改良传统技术的研究中去。他和同事们研制建立了手术专家系统,即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软件编程三方结合,将现有超声乳化系统硬件系统进行改进,使超声乳化仪器提升到智能化水平。这样,基层医生就都可以掌握此项技术了。“大量的与城市不同的白内障病例迫使我走上一条专业创新的道路,这段与城市里做医生不同的经历成就了我。”朱思泉说。
新视界爱眼阳光行动、同仁眼科专家走基层活动,先后创建于2003年和2012年。大型基层眼科医生培训会深入基层,帮助建立视觉健康档案、眼健康管理、眼科术前术后视觉质量评估及视觉训练。创建以来,参与培训的基层眼科医生共计2000余名,“看得清的世界听得见的未来”同仁视听健康公益行系列活动服务学生及家长10余万人次。
医者大爱的责任担当
多年以来,北京同仁医院不仅派出眼科医护参加“光明行”活动,同时还组织其他专科优秀医疗资源,为当地百姓提供服务。
自2016年起,北京同仁医院在甘肃环县开展6次“光明行”活动,眼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心血管中心等科室都派出了医疗团队,为当地百姓免费提供筛查、治疗、手术等服务。累计完成776例白内障手术、儿童视力筛查194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义诊45人、心血管中心先心病筛查30人、建立5个培训基地、培训环县乡镇村的170多名全科医生。
近年来,北京同仁医院还努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医院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科骨干赴新疆、西藏对口支援。这些医疗骨干在当地开展多项新技术,同时重视人才培养,为边疆的同胞带去健康,帮助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为扶贫协作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及2022年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要求,北京同仁医院选派4名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帮助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组建角膜病科、眼外伤科、耳科、头颈外科4个专业科室并担任科主任。合作近两年来,张家口市第四医院门急诊人次增长23.8%,出院人次增加43%,手术例次增加29.4%,有效带动了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7项,填补了张家口市眼科、耳鼻咽喉科学科的空白。
(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邹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