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脱贫地区新发展 网路通带来“路路通”

    作者:杨嵘均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2日 16版)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并强调“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长期以来,通信难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实施了包括深山基站等在内的诸多较为特殊的公共服务项目,为夯实中西部地区乡村社会建设根基、完善惠民利民社会服务基础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畅通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信息流、知识流,为破解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难题找到一条现实路径。

        “十三五”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一半;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手机终端连接数达2.6亿。当前,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达98%以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乡村通信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断释放强劲动能,改变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看到,通信的畅通和网络的普及让昔日的贫困群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借助互联网,各类网络业务和社会服务走进农村,直播带货、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医疗等发展红利逐步向乡村延伸,促进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思维、市场意识等显著增强,脱贫致富的点子越来越多、路子越走越宽。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需要加快脱贫地区的通信网络建设与服务,继续建设并完善以深山基站为代表的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解决电信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动消除农村的“数字鸿沟”,搭建一条农村贫困地区致富的“信息高速路”,为贫困人口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综合信息服务,帮助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共享美好信息新生活。

        加快脱贫地区通信网络建设服务,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一是加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深山基站建设力度,完善征地、选址、用电、基站环评、施工建设赔补等方面具体措施,推动5G、移动物联网的规划与建设。二是实现企业主体责任履行与政策支持相协同。开展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的通信网络建设服务,面对的大都是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村镇,基站建设投资成本大,有关电信业务经营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效履行法定的电信普遍服务义务。同时,完善地方政府协同支持政策,有力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落实落地。

        针对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在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方面的民生痛点,应以互联网技术为支点,进行靶向治理,不断丰富与推广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文化、智慧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让现代技术为“三农”赋能,切实增强老少边地区居民和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技术素养的培育。“十四五”时期,应加快培养懂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高素质村民。要组织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数字技术,提升自身能力;同时,鼓励懂技术的专家和会应用的人才向民族地区乡村下沉、流动,助推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杨嵘均,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基地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陈之殷、万玛加、张锐、刘坤、王斯敏,本报通讯员 桂平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