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聚焦】
这几天,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们频繁地提到一些关键词:平等协商、开放包容、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在一场场对话与交流中,共识正在凝聚,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
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中方倡议,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同舟共济,携手共克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传递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信息:人类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不管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你都可能受到病毒侵扰。这也是疫情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马凯硕说。
论坛上,嘉宾们谈起过去一年世界各国的抗疫经历,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更加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失去了那么多生命,浪费了那么多金钱,就是因为缺乏国际合作。如果我们从疫情之初就有更多国际合作,情况就不会是今天这样。”意大利前总理莱塔说。新加坡前副总理黄根成表示,当前,全球抗疫局势依然严峻,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应对疫情的“工具包”。
“合作!”嘉宾们反复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只有携起手来,风雨同舟,加强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提升卫生医疗合作水平,才能克服疫情的负面影响,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疫苗接种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但从实际来看,疫苗供应在公平性、可及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们必须保证疫苗质量,使所有人获得平等接种疫苗的机会。”嘉宾们表示,要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上的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各国人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
“疫情规模如此之大,我们需要多边合作,只有这样,未来才能真正成功。”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说,我们必须快速行动起来,通过多边机制,尤其是要进行科学共享,确保疫苗供应链稳定。另外,不同国家的医药标准往往不同,希望可以通过双边的贸易机制或者协定,加快标准互认,并以科学为依据,获得公众的信任。
战疫仍在进行,胜利终将到来。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表示,我们要加强全球治理,尤其是要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拒绝“筑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疫情席卷全球,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极大冲击和破坏。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全球化依然展现出新的韧性。
2020年11月,亚太地区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目前,中国和新加坡已向东盟秘书长提交了RCEP核准文件,泰国也完成了国内程序,RCEP有望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RCEP的前景与影响,是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与会嘉宾认为,RCEP的签署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表示,RCEP的签署象征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步由西方转至亚太地区。RCEP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RCEP是包容的,是共识,是真正的多边主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
从数据来看,2020年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速为-1.7%,比发达经济体高3.0个百分点,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嘉宾称,亚洲在全球最早稳定住疫情、恢复生产,预计今年亚洲经济复苏的步伐将会提速,增速有望达到6.5%以上。这充分证明,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
亚洲如此,世界亦然。
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6%,增速高于此前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得益于主要经济体政策支持,以及疫苗广泛接种等因素。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人为“筑墙”“脱钩”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损人不利己。对此,嘉宾们一致认为,我们必须平等协商,共赢共享,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深化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开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原材料等资源,更好地运用国际市场来消化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畅通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经络,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
化危为机,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是中国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的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亚洲同进步,与世界共发展。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人类面临着巨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没解决,我们应坚持多边主义,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马凯硕说。
当然,一系列危机也为重塑全球治理提供了机会,关键是如何从危中寻机,并积极化危为机。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冷战”或“热战”都无法促进国际合作,各国应开展对话,相互尊重,并承担其在“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
“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和开放融通有着共同的期待,面对困难和挑战,各国应携手应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前进。”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说。日本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理事长明石康表示,重建世界秩序需要国际机构的引领,特别是在应对疫情问题上,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充分交流和共享资源。
在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衰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挑战”。坚持多边主义无疑是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的出路,因为“找到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进行协商合作,而不是对抗。
习近平主席强调,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博鳌4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刘 坤 王晓樱 陈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