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

    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欧阳钟灿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01版)

    编者按

        近期,本报科技部策划组织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系列报道,聚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中国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关注到光明日报的系列报道后,致信本报编辑部,参与讨论,特予以刊登。

    光明日报编辑部:

        你好!

        我是光明日报的一位老读者了,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光明日报的报道。最近我读了贵报4月11日头版头条文章《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名工科教师翻越成果产业化“四座大山”的启示》,还有13日刊发的《工科院校评教授能否突出成果转化这项》和14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补齐哪些短板》等一系列报道,很有感触。

        张跃明从基础研究的源头进行创新,攻克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将论文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这十分难得。到生产一线去建功立业,是新时代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有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显示产业、芯片产业、5G、制造业等都在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奋进,需要千千万万个“张跃明”来搞源头创新,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可以说,我们科研工作者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但在当前科技界,人才评价体系僵化单一,论文指标导向明显,最尴尬的是产业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不被学术圈认可,搞产业化的不如发论文多的,这让很多从事基础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聘中很受委屈。

        张跃明到了50岁还因论文没有别人发得多而评不上教授,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中都存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还是很严重,一些评委还是热衷在自己狭小的学术圈发论文、拿项目,看不起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企业的研发人员,对其中的困难不了解,不够重视国家现阶段经济的创新发展需求,投票结果很挫伤搞产业化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以我所研究的显示产业为例,我国一家生产显示屏的大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世界第一,其科研团队作出默默无闻的巨大贡献,北京市科委把他们推荐为唯一的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集体奖候选团队,但因为是来自企业的科研团队,结果还是没有选上。

        新时代的创新争先,本来就是要强调破“四唯”,为国家需要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也强调过,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但现实中,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是僵化,很多学术评委的思想还是不够开放,高校里一些职称评委也对产业化成果不重视。

        我们所里有一位博士毕业,在德国从事生物光学工作。2008年他敏锐地感觉到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是生命科学成像的前瞻性方向,立刻转入这个方向研究。

        在显微镜研发领域,我国现在高端的显微镜几乎全部靠进口。2010年他学成回国,报效国家,他着手研发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立志推动产业化。但当时因为没有经费支持,他邀请共同来实验室工作的德国同事就在他租住房间的沙发上睡觉。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在2012年,他们研发出了随机光学重建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系统的软件硬件。这套系统是中国第一台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系统,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他们推出的单分子识别算法,在国际单分子识别公开赛上得到准确度第一名。

        随后数年,他和他的科研小组潜心技术研发,发明了一系列先进成像方法:快速超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比国际大公司顶级产品成像速度快几十倍,分辨率提高两倍,并具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工业化生产基础。

        “十年磨一镜”,他们积累了从发明专利,显微镜搭建设计,工业化生产平台,外壳美观设计的全面解决方案,极具“工匠精神”,现在浙江温州龙湾区创业,用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品推进生命科学与医疗显微镜的国产化。这在科研设备国产化,解决“卡脖子”技术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技术型、专业型人才花费了数年时间和精力去搞产业化,但因为他不喜交际,多年在实验室埋头工作,所以在职称评定上屡遭失败。因为现在职称评定唯论文风气太厉害了。

        为国解忧者,产业报国者,理应得到更高评价!我长期从事光学理论基础研究,也经常深入到各家企业一线去看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知道产业化多么不容易。每当想起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如严济慈、钱临照的报国事迹,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去做大事,创新的先进技术就尽力搞产业转化,实业报国。

        所以,我认为光明日报最近刊发的这组报道很有现实意义。欣闻北京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已开始为产业报国者破格评教授,这种导向很好,也很符合现在国家发展需要,我大力支持。真理总是来源于实践,也会越辩越明!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浙江出差途中连夜仓促写下,希望“抛砖引玉”,引起知识界的讨论,别再让搞产业的应用型科研人才在职称评聘时再受委屈。希望广大院士同仁和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鼓励更多的“张跃明”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祝光明日报越办越好!

    一位心系产业报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者

    欧阳钟灿

    2021年4月14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