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山河今有恙 青年当自强”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赵梓旭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12版)

        【我的抗疫故事】    

        3月1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我再次走上支教学校黑龙江省漠河市育才学校的讲台时,桌上放着一张纸条“小赵老师,长大以后,我想和你一样”,以及一张疫情期间我穿志愿者红马甲工作的截图照片。我红了眼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山河今有恙,青年当自强”几个大字。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来袭,原本团聚热闹的春节氛围变得冷清紧张。当时正值寒假在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就与当地团委联系,成为漠河市第一个报到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漠河市青年抗疫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我领着11名在家的大学生志愿者,冲进抗疫战场,哪个岗位缺人我们就去哪里。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协调组,我曾24小时坚守在电话旁,接听电话近万次。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夜班。深夜一点我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那边传来孩子稚嫩且急促的声音:“快救救我爸爸!救救我爸爸!”孩子爸爸突发脑溢血,他们家在图强镇,距离漠河虽然只有27公里,但疫情期间漠河实行全封闭交通管制,车辆无法通行,我立刻将情况上报。领导批准后,我马上进行协调,联系途经各卡口的值班人员放行,市医院安排急救车、急救队在公路入口等待接应。一道道封锁的公路卡口逐一打开,打通了救助生命的时间通道。

        从小区卡点到疫情防控指挥部,从街道值班岗位再到隔离宾馆……驻守在冰天雪地的神州北极的1872个小时里,我实现了请战书中“定不负重托”的誓言。

        2020年8月,作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我回到家乡的育才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同年11月,我被聘为黑龙江省青年讲师团讲师,以“青春在战疫中绽放”为主题赴哈尔滨、大庆等地的高校、企业和社区进行巡回宣讲,分享志愿故事,传递抗疫力量。

        2021年1月,黑龙江省疫情又起。我同青年抗疫志愿队队员们一道,下到人手缺乏、条件艰苦的古莲镇开展志愿支援工作。一样的低温酷寒、一样的睫毛挂霜,但这次,我的身份从学生志愿者变为教师志愿者,我的战场从漠河主城区变为漠河下辖的乡镇。

        古莲镇内有林场、煤矿,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强,既要保生产也要保安全,是全市疫情防控任务最为艰巨的地方。在平均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一辆大篷车、一沓登记表、一个测温枪就是我的抗疫“武器”。三人高的拉煤卡车,我拽着铁栏杆爬到窗口,检验封条,询问来源,检验核酸报告——这套操作的熟练,是数次在雪地摔倒后练就的技能。

        24小时值守,42个日夜没有离开古莲镇,我将宣传防控知识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拿着大喇叭走在古莲的大街小巷。一句句防疫口号和知识,随着我的脚步传到镇里的千家万户。在这里,我与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又一次打赢了这场战役。

        回想一年多的抗疫经历,我在祖国最北、最冷的漠河,收获了很多感动,也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现在,我将继续奋斗在祖国的边陲,传承大兴安岭林区人的奉献精神,就像那冻土带上拔地而起的樟子松,坚守兴安岭,守卫边境线。

        (本报记者张士英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