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
“从没想到,曾经养家糊口的手艺,竟然这么受欢迎,小镇给了我们展示技艺的平台。”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从事鸟笼生产的手艺人杨雪亮所说的小镇,叫丹寨万达小镇。杨雪亮在小镇里办起了丹笼工艺发展有限公司,“丹笼”是小镇里7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丹寨县曾是贵州的深度贫困县,但当地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2014年底,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下了包县扶贫协议,丹寨万达小镇便是此次扶贫项目的重要部分。小镇位于丹寨县的东湖湖畔,占地400多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少数民族文化为内核,集多种文旅元素为一体。
走进小镇,身着苗侗盛装的青年组成迎宾队,男的吹芦笙,女的唱祝酒歌,游客一下子被带进了民族歌舞的海洋。据了解,这些青年不少曾在外地的民族特色酒店表演民族歌舞,小镇给了他们在家乡就业的机会。
迎宾歌舞是民族文化的“小菜”,“正餐”则是大型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该剧“以丹寨苗族锦鸡传说为蓝本”进行提炼,讲述“娜悠、岜尤的忠贞爱情和苗族史上伟大的迁徙之路。”场面壮阔,气势恢宏。
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的杨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创办的蜡染专业合作社,覆盖了6个村寨,在她的400多名社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蜡染名匠。如今杨芳蜡染馆入驻了丹寨万达小镇。小镇把散落在深山里的民族文化精品集聚起来,串珠成链,形成了集聚优势。
“一些非遗传承人不太懂营销,也没有实力进行推广。”万达集团负责经营小镇的团队打出“到丹寨就是扶贫”的口号。同时,他们邀请一线演员等名人为轮值镇长,每位镇长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外讲述一个关于丹寨的故事,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
目前,丹寨万达小镇共有3个非遗小院、52个非遗店铺,非遗项目主要有苗族蜡染技艺、鸟笼制作技艺等,演出类的有锦鸡舞、芒筒芦笙舞等。从业人员近300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小镇搭建的平台将丹寨县的手工技艺展示出来,盘活了农特产品,构建了“非遗+文创+农特产+电商”的产业链,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丹寨非遗文旅产业集群。
目前,小镇周边的旅游资源陆续得到开发,龙泉山、高要村、排廷瀑布、卡拉村、清江村寨等新景区人气满满。以前的茶叶没有品牌,现在有了“丹红”“丹绿”等一批品牌农产品,农旅开始融合,蓝莓、中草药、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引进一批工业项目落户。
2020年,小镇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72.07亿元,解决了1388个稳定就业岗位,直接带动6561名、间接带动12810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
(本报记者 吕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