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戚发轫:航天人要有“特别”的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05版)

        【专家访谈】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那一年他已年届花甲。“我想应该由年轻人来担任总设计师,但当时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人才断层——经过实践锻炼的人,基本上都是我这么大的岁数;中间隔一段就是很年轻的人,他们学历很高,思维活跃,但是没经过实践锻炼。最后领导还是希望我来任总设计师。”

        除了年龄因素,令戚发轫倍感压力和顾虑的还有,载人航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别高。“我去苏联看过他们发射载人飞船,发射时总设计师是要签字的,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安全地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就在想,将来送我们自己的航天员上天之前,我能说这句话、签这个字吗?”

        面对国家需要,戚发轫还是挑起了这个重担。“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为国防建设、为强国作奉献是我们一辈子的目标。现在国家需要了,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也有很大风险,但我还是服从组织的决定。”

        一上任,戚发轫便做了四件大事:一是组织研制队伍,以老带新;二是拿出设计方案,在保证航天员相对舒适的飞行环境基础上,降低飞船返回的难度;三是组建试验基地,北京航天城由此应运而生;四是建立规章制度,保障飞船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协同进行。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那一刻,许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戚发轫却平静如常:“我们花了11年时间,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据他讲,除了在地面上做过无数次试验外,载人航天设计研制团队还做了四次无人试验,对“上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正。“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们设想了100多个故障,并且都做了预案——当然,最终那100多个预案一个也没有用过。”

        在戚发轫看来,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当国家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每一名航天人、每一名中国人都要有这种特别的精神——当然,不是希望每天都去拼命、奉献和吃苦,但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特殊情况。”

        神舟五号发射前的那段日子,戚发轫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全国大协作要做一个飞船的地面试验,检查以后好正式发射。可大伙儿都知道,2003年我国突发‘非典’疫情,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人都在干这个事儿,如果回去感染上非典,队伍怎么办?那个时候,我作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一起,心想就‘特殊’一下吧,从今天起,管吃管住,就是不准回家——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谁家里没有孩子和老人呢?就这样,大家克服各种困难,苦干一个多月,最终用神舟五号飞船把杨利伟成功送上天。”

        “所以说,我们的事业也好,团队也好,个人也好,总会遇到特殊情况,这时候就得按照特殊办法解决——正是这种‘特别’的精神,让我们遇到再多困难都能克服。”戚发轫如此总结道。

        (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