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能力导向、实践驱动、循环递进 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朱益波 陈梦玲 冀宏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10版)

      近十年来生物及食品产业在长三角区域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这对于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常熟理工学院引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实践驱动教育理论,学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结合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并指导实践,形成了“能力导向、实践驱动、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017年以来,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已开展省级重点及各类教改课题27项,发表高质量教改论文32篇;生物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学科专业团队先后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奖6项,专业团队荣获苏州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和苏州市“工人先锋号”称号;相关教学成果获苏州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3项,在2020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全国金奖1项。学院80%以上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生物与食品类行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立足能力导向 重构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问卷调查、主流招聘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相关行业岗位设置、能力要求和变化趋势,凝练典型岗位、典型任务和能力指标项,吸收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精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逆向设计毕业要求。经过包括行业专家、业界代表、毕业生代表和专业教师多轮次的调研论证,对业界典型工作岗位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明确了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了“孕育—形成—运用”三个培养阶段,涵盖基础人文素养、数理与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行业认知、上中下游工程技术基础、沟通与管理基础、项目化创新训练与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8个课程群的层级递进式应用型课程体系,持续推动大学生实现能力进阶,并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工程学融合并进,以此夯实学生工程学基础知识,强化其工程设计、制造与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综合素养高、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项目实践驱动 突出学用结合

      学院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与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并以其为依托建设行业课程,实施实践驱动的“3+1”融合式教学。学院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工程项目、领先的产品或服务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解构、选择与重组,再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化处理,形成包含若干学习型项目的行业课程,把涵盖复杂专业问题的企业技术与高校课程建设基本规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行业课程融入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并集中约一年的时间,完成企业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和实践训练,为学生创建高阶性的学习模式,熟悉业界需求,适应业界环境,浸润工程素养,培养在真实场景下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

      面向学生学习成果产出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实践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团队式学习理解知识的应用,强化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成果达成。同时,通过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改“简单应用”为“解决复杂问题”,建立专创融通的创新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建覆盖全体成员的25个专业社团,建立跨专业学习团队,开展创新项目训练。学生自二年级起通过双向选择加入相应专业社团,并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创新研究。研究题目大多来自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研究成果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申报各级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得以体现。

    落实“循环”递进 健全“质保”机制

      为了落实“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要求,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评价—改进”体系。各专业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学业指导等工作,组建包含8个工作小组的质量保障工作系统;学院专门成立“学习及教学质量分析评价中心”,推进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与改进制度,提升教学质量;成立“学生学习成果促进中心”,实行“课程打卡”评课制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落实“面向产出”的评价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帮扶,提升学习质量。通过多元的评价系统,形成以“内外需求吻合度评价分析”改进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分析”改进专业毕业要求、以“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分析”改进课程体系、以“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析”改进教学过程,形成环环相扣、循环递进的质量“闭环”,实现专业的内外部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作者:朱益波 陈梦玲 冀宏)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