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家乡人喝上了长江水

    讲述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张 沛

    作者:本报记者 陈 晨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05版)

        【青年学子说】

        作为一名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学子,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水利工程,但始终对南水北调工程有别样的感情,面对南水北调工程时,总觉得自己更多的身份不是研究者,而是获益人。我的家乡是河北省沧州市一个普通的平原农村,自我记事起,“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已经大规模发生了。由于地表水缺乏、浅层地下水污染,村里人都抽取深层地下水来饮用和灌溉,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污染,而且水的味道也不好,喝起来苦咸、发涩。后来有了引黄工程,从山东引黄河水进沧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人饮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水的口感也好了些。

        但黄河水资源本就很紧张,用黄河补海河并不是长远之计。好在有南水北调,2002年,河北省政府批复了《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沧州成为全省7个南水北调受水区市之一,也是那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当时的我对喝上南水的日子充满期待。2017年6月,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部建成通水后,汩汩南水来到了我的家乡,400多万居民终于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可能大家不知道,按人均自产水资源量计,我国最缺水的区域不是三大沙漠发育的新疆,也不是月牙泉、鸣沙山坐落的甘肃,而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这里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上极度缺水的500立方米标准。这样一个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5%的区域,却养育着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GDP,水资源是限制区域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我看来,南水北调才是解决华北地区生活和生产用水、治理地下水压采的出路。

        南水北调,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和福祉的一项民生工程,对促进南北方地区水资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多,累计调水量远远超过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格局,提高了北方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率,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为沿线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生态用水,生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明显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我再也不用担心家乡的孩子们得氟斑牙病了,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我国诸多水利工程一样,都是把润泽民生摆在第一位,工程背后都凝聚着几代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希望今后我也能用我的研究为我国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陈晨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