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擦亮党史课程这块“金字招牌”

    讲述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耿化敏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07版)

        【一线讲述】

        中共党史课程是反映中国人民大学与生俱来的红色教育基因的标识性课程,具有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厚重积淀。它发端于陕北公学开设的中国革命运动史课程,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时期的蓄积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奠基成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过何干之、胡华、何沁、王顺生、杨凤城等一代又一代党史教师的接力奋斗,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开设历史最悠久、课程体系最完整、人才培养层次最齐全、教师团队最卓越、教研成果最丰硕的中共党史课程之一。

        作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讲教师,我在党史教育传统的熏陶、前辈学者的示范和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擦亮中共党史课程这块“金字招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党的发展历程,揭示党的发展规律,总结党的成就经验,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党史知识体系,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的所知所获,就是坚持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教学方法论的统一,把建立党史知识体系、培育正确党史观等作为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正道”。

        知识体系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入口”,回答的是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问题。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系上,如何以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绘制中共党史百年叙事体系,引导学生读通百年大党的历史,是对党史教学的一大挑战。大学生“修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贵在“会通”,难在“精专”。

        价值观塑造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口”,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共党史具有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历史”,承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学科功能。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史料—史实—史观”的历史认知规律特点,把中共党史观列为党史学习“第一课”。以正确党史观为统领,在党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进一步结合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党史人物事件的丰富文献和生动史实,学生就逐渐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党史问题,分清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辨明“反思”“翻案”“解构”等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由此,历史价值观成为引领党史课程建设的根魂。

        教学方法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引擎”,回答的是贯彻什么教学理念、使用什么方式方法、取得什么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作为我校党史教育传统的奠基人,何干之重逻辑,以说理见长;胡华重史实,以叙事见长。两位党史大家奠定了党史教学理念的底色,即坚持党史与理论、现实的结合,由史入手、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交融。

        在此影响下,我运用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影像、社会调查、红色场馆等教育载体,“用故事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时,发掘人大校史育人元素,设计我党文化战线的“大书呆子”何干之的教学案例:先讲解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改名何干之的由来,即“取‘做什么’的意义,意思是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党做文化斗争的工作”;接着讲述党中央电调他到延安担任陕北公学理论教员,践行毛泽东同志的“用笔和口继续战斗”的勉励,从事革命文化活动的事迹;最后,以点带面,展现我党“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同各方面“抢知识分子”,最终“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的局面。

        从华侨之子到左翼青年,从上海亭子间的“文化人”到陕北黄土地的理论教员,从烽火办学的战时教育者到新中国的“红色教授”,何干之的故事无疑讲清楚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走向延安、走向中国共产党的原因。由此,教学方法论成为党史课程建设的动力。

        (本报记者姚晓丹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