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

    过度关注高颜值男性之间的情感关系

    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

    作者:孟 蕾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14版)

        【文艺观潮】    

        近日,“耽美”成了影视圈的热词。这个舶来词产生于20世纪的日本,原指“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而今在我国多用于形容女性作者创作、以女性读者为预设接受群体、以女性情感欲望为导向、主要表现美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目前,耽美作品影视改编(以下简称耽改)创作投拍出现了井喷之势。据统计,筹备中、已经开机以及拍完待播的项目超过60个,其中不乏头部公司的高热度大制作。耽改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风向,这一现象给影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带来深远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以高话题度闯入大众视野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存在一种怪圈,“一部作品获得市场成功—从业者竞相效仿—某一类型题材作品扎堆涌现—观众审美疲劳—跟风之作大多成为炮灰”。盛极一时的穿越风、大女主剧、玄幻题材皆逃不脱这样的命运。看多了痴男怨女们在不对等关系中三角恋、出轨的狗血套路,耽改剧里两个男主角势均力敌、互相扶持的相处方式让人感到既陌生又新奇。于是,几部由耽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先后成为爆款,使制片方和播出方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近百亿。为提前解锁剧集,粉丝在播出平台疯狂打榜,花钱最多的一位充值买了200多年的会员年卡。耽改题材的吸金潜力和流量体质可见一斑。于是,各路热钱蜂拥而至,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一时间,耽美IP成了片方争相购买的香饽饽。某女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旗下有名气的耽美小说被一抢而空。IP版权费动辄上千万元,单个售价最高可达4000万元。

        投其所好,诱人陷进去,再从中牟利,向来是资本的套路。影视公司纷纷搭上了耽改剧这趟高话题度的顺风车。除了耽改剧数量井喷,很多本不属于耽改题材的影视剧也非往耽改上贴,要么人物设置主打双男主,要么在铺陈剧情时刻意渲染男性角色之间的暧昧气氛。有的综艺节目利用剧本设定、后期剪辑、话题营销等方式,对男性嘉宾强行配对炒作,博取眼球。这股为诱导观众想入非非而不惜“打擦边球”的恶俗风气还从影视创作延续到了宣传营销领域,一些媒体采访、杂志拍摄、短视频制作也加入了蹭耽美文化热度的队伍。它们以各种敏感话题撩拨着大众的神经,乐此不疲地引导粉丝对耽改作品甚至出演耽改剧的演员关系过度解读。在这些噱头的推波助澜之下,耽美风多渠道地抵达受众、积攒人气,形成规模效应。

    契合女性观众情感审美诉求

        和其他题材不同,耽改剧以女性为主要观赏群体。几部热播耽改剧的女性观众比例几乎都超过六成,最高的一部占比近九成。所以,耽改剧风靡,与女性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据显示,中国女性消费群体基数庞大,目前年龄在20岁至60岁的女性消费者约4亿人,撑起了10万亿规模的消费市场。其中80后、90后女性成为消费主力。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和消费观念转变,女性消费逐渐由外部社交压力的“悦他”型向主动享受乐趣的“悦己”型转变,追剧看偶像就是其中排在前面的重要消费选择。

        不过,影视作品类型那么多,为何耽改剧让女性观众如此上头?因为它契合了女性情感、审美、关系等方面的诉求。在耽改的影像世界,两个美男子惺惺相惜、并肩前行,既契合了女性心目中情感关系的理想模式,又形成了广阔的情感留白,为女性天马行空的想象提供了发挥空间。这样的情感少了很多现实利益的考量,显得更加纯粹。由于人物都是男性,女性观众看剧时不会过多地代入自身,体验“我喜欢的男主角宠爱女主角”的挫败感,反而可以超然地站在旁观的视角欣赏,获得“我喜欢的两个男主角相互扶持”的幸福感。

        很多观众看耽改剧后意犹未尽,就去读原著,接触更多同类型作品,“入坑”成了对耽美情有独钟的“腐女”。腐女与普通观众不同,她们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极高。别人“追剧”,她们“嗑剧”。她们刷花絮物料,加入粉丝群讨论,追星打榜做数据买代言产品,基于原有情节框架和人物设定进行视频剪辑、小说续写、制作动漫作品等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甚至有组织的创作者、传播者,使耽美故事的文本更加丰富,腐女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延展放大。影视业有一句话叫“一个腐女百万兵,得腐女者得效益”,说的有几分道理。

    畸形审美取向和病态营销心态需扭转

        一直以来,耽美对大众来说都是陌生的存在。腐女们圈地自萌,也无伤大雅。但当腐女文化随着耽改剧这波文化消费潮流登堂入室,走上文化的前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痴迷,甚至对主流价值形成冲击之势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腐女的世界里,男性成了被凝视、被定义的对象。容貌精致,兼具传统女性阴柔气质的男性,往往受到腐女的追捧。最近业界流传一种说法,看一个男明星火不火,就看有没有粉丝叫他“老婆”。艺人以硬朗定位时往往不温不火,改走柔美风格就立马爆红,网友调侃“十年硬汉无人知,一朝美人天下闻”。这种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创作、娱乐生产。放眼望去,流量明星里奶油小生的模样越来越多;某些影视创投无论什么剧情题材都把花美男奉为选角圭臬,走青春偶像路线;各种商品广告也向小鲜肉抛去橄榄枝,连化妆品这种固有印象中的女性专属用品也改变了以往只找女明星代言的路数。阴柔之美可以有,但万事皆宜有度。当荧屏银幕上的花美男日趋泛滥,阳刚硬汉越来越少,就可能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妨碍了社会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其产品的过程中,也同时生产着接受它、消费它的对象。看耽改作品的观众除了成年人外,还不乏心智不太成熟,将腐女文化当成时尚来追捧的青少年。其中,年轻女性对男性的审美更趋阴柔化,女性对男性审美的变化又间接影响年轻男性的认知,使他们不自觉地在性别气质上向女性所期待的阴柔美方向靠拢。耽改故事大多远离现实,有些年轻受众却将其与生活混为一谈,产生不以结婚和繁衍为目的才是真爱之类的偏颇认知。虽然耽改剧往往“去耽美化”,将原著中两个男主角的爱情关系设置成兄弟知己,但其背后的原著乃至腐女文化里却潜藏着大量色情暴力内容,包括偏执不健康的性别观念,以及缺乏科学性甚至错误的生理知识。这些内容若不加以约束,将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判断、自我形塑造成严重误导。

        归根结底,对耽美IP的过度热忱,反映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过度依赖IP的老问题。这应该引起广大从业者的反思——与其钻研宣传营销的歪门邪道,试图靠题材的噱头弯道超车,不如脚踏实地投入创作,夯实思想艺术基础。照现在耽改剧的投拍情况推算,近两年将有大量耽改剧集中涌现。所以,相关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应重视起来。一方面,理性看待腐女文化,对其中夹带的负面信息加以筛选去除;另一方面,对病态营销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总之,各方均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耽改作品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作者:孟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