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我】
去年秋至今,我在天津大学讲授“中国共产党历史”课时手绘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示意图一事,引来多方关注。我不妨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及些许心得。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的图比课先“火”了,我的手绘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率先经网络传播而受到关注。有人问,为何选择用板书?直接把图放到PPT上不是更方便吗?事实上,这源于师者的工匠精神。去年10月20日,我第一次在黑板上练习画图,引来不少上自习同学的围观,大家都问我这是什么图、讲的是什么课。当我说这是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让我先给他们讲讲。在大众已经对PPT略感审美疲劳的当下,把地图搬上黑板,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有关注党史的兴趣和欲望,是其能够认真展开学习的前提。两天后,我第二次尝试画图。二稿图比一稿图精细得多,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开始出现在学生的朋友圈中。做思政课教师以来,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思政课教师应举手投足皆思政。学生们目睹此图后的种种反馈,让我发觉这张图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思政气息,展示的是教师为讲好一堂课而付出的努力,是为师者的一种言传身教。
在党史课上专题讲授四渡赤水,我下了很大决心。因为这段党史太难讲了!所谓难,不仅在于其史实复杂,更在于其评价定位早已家喻户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研读党史后,我认为《长征组歌》中的这句点睛之笔丝毫不过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之随便一讲就能把“神”劲儿讲出来。因此,打磨记忆讲稿、反复演练授课,才是我真正花长时间、下苦功夫之处。
目前的讲稿经过三轮大调整,约17500多字,在文字表达、节奏控制、细节处理上都是精心打磨、设计的。为了讲出“神”劲儿,我决意全脱稿“背”课,动用一切可能帮助自己记忆的方式,利用几乎所有空闲时间听讲稿录音、实地练习讲授,目的在于达到“人稿合一”的境界。在那段日子,心肌缺血时常发作,失眠、乏力更是家常便饭,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同学听完课发朋友圈感叹:虽然本课因图出名,但老师讲授内容所产生的思想洗礼和震撼远远超过了那张图。
我把这堂课当作自己从教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它给我的启示太多了,除用事实告诉我青年学生对党史有着浓厚兴趣、传统教学手段经创新仍能焕发生机外,最重要的就是让我感悟到思政课的思政味道究竟体现在哪里。
本来,我自认为能给听过课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老师对于红军行动过程细致连贯且生动传神的讲授。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纷纷表示让其最感震撼的是我对该历史片段所蕴含深刻道理及现实启示的升华总结。我恍然大悟:思政味道就体现在这个升华总结上,说理必须史论结合且密切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课后在我讲完那句“逆境与失败没有必然联系,逆境只会让我们之后的成功更加绚烂光辉”时频频点头,称我讲到其心坎儿里去了。这就是党史所具有的力量。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为崇高理想而无畏奋斗的历史,讲党史的人只有同样志存高远并真正信仰它,才能真正把党史讲得有感染力、震撼力和亲和力。我还会寻求创新,一定要把党的精神和信仰传承下去。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使命。
(本报记者李丹阳、杨飒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杨飒;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