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

    读一殿可知万殿

    ——我与《太和殿》

    作者:周乾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1日 11版)

        《太和殿》 周乾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九五至尊的太和殿 进深(宽度方向)5间 面宽(长度方向)11间

        太和殿宝座旁的铜鹤

        太和殿屋顶瑞兽

        【著书者说】

    亲历太和殿大修

        2003年7月,我从北京工业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幸运地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之前我参观过故宫,对这座古代的宫殿建筑群充满着神秘感和敬畏感,却不承想到自己竟然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员,而且所做的工作正是古建筑保护。

        时值故宫博物院刚启动整体维修工程,每年通过近1亿元人民币的经费投入,来完整、彻底地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而位于故宫中心的太和殿是故宫整体维修的最重要工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太和殿位于故宫中轴线的最核心位置,是明清帝王举行国家重要典礼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形制。太和殿长约64米,宽约37米,从广场地面到屋顶总高约35米,相当于12层楼高,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建筑等级最高、最为雄伟的古代宫殿建筑。

        根据计划,太和殿大修前的勘察设计、施工方案论证、施工工程开展及修缮完工,所有的工作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完工,时间非常紧迫。2003年底,我被安排到太和殿项目组,参加了太和殿大修前的勘察与结构评估工作,平生第一次接触太和殿。

        2006年2月17日,施工人员开始为太和殿搭设施工脚手架,标志着太和殿大修施工正式开始。太和殿大修俗称“百年大修”,因为这是自清康熙三十六年以来,太和殿首次进行的大规模修缮。修缮的内容非常全面:屋顶部位主要包括重新做灰背和瓦顶;梁架部位主要包括采用传统支顶方法加固开裂、变形的木构件;立柱部位主要包括采用传统墩接和包镶方法加固糟朽的柱根;墙体部位主要包括采用剔凿挖补的方法修补酥碱、断裂的墙砖;地面部分主要包括修补廊子内局部风化的金砖地面等。此外,整座建筑的外檐彩画重做,恢复到清中早期的合玺彩画样式。太和殿大修工程在两年后顺利完工。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有两年多的时间参与了太和殿大修前的“体检”工作,科学地分析了它的核心受力骨架的主要力学问题,提交了可行性的分析报告和加固方案,并多次在现场为太和殿“把脉”,这些技术报告从安全角度为太和殿大修提供了重要的施工依据。

        太和殿大修工程结束后,我陆续参与了故宫内其他古建筑的勘察设计与结构分析评估工作,如神武门勘察设计,故宫城墙、角楼、中和殿、英华殿结构安全评估等。2013年8月,我从古建部调入故宫学研究所,开始以故宫古建筑为核心对象,专心从事学术研究。而对太和殿的研究,我从未松懈过。2016年9月,我完成著作《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结构特性与保护技术——以太和殿为例》。书中结合太和殿大修工程中技术案例,从学术角度讨论了太和殿的科学保护与修缮加固方法。科学探讨了太和殿静力稳定构造和抗震性能;评价了太和殿柱根、榫卯节点的力学特性和加固方法;研究了太和殿斗拱的竖向承载性能;分析了太和殿在大修期间存在的力学问题的科学加固方法;汇总了以太和殿为主的明清官式木构古建修缮保护的诸多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至此,我对太和殿的学术研究,已从单一构造延伸至建筑整体,而自己的身份,也从工程师(匠师)转型到了研究员(学者)。

        作为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的第一个故宫大修工程,太和殿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它庞大的建筑体型和稳固的建筑构造,为我深化专业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我由匠师向学者身份转型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展现太和殿的美学精华

        在长期研究中,我注意到太和殿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力学稳固性,其中的艺术和文化内容也极其博大精深。我对太和殿的研究,开始逐渐从力学扩展到了美学(艺术文化)。大量的资料查询,无数次的现场思考,不断揣摩古代工匠营建太和殿所要表达的意境,不断探讨太和殿所体现出的建筑之美。而太和殿从布局到造型,从技艺到文化,无不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 取正向心,中为至尊

        太和殿的建筑布局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太和殿位于故宫中轴线南部,“中”“南”均能体现封建王朝治国的皇权思想。《吕氏春秋·慎势》有:“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可说明“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的重要性。太和殿坐北朝南,负阴包阳,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与我国夏天多南风、冬天多北风的气候相适应,且更有利于接受阳光照射。《易经·说卦传》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听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天下。太和殿采用“取正向心”的布局艺术。“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方向,“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太和殿两侧的庑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太和殿而立,恰恰犹如皇帝两边的文武百官。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

        ● 造型雄伟,细节精美

        太和殿的造型是紫禁城建筑之美的精华。太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总高度达8.13米。太和殿三台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太和殿的立柱稳固雄壮,体现阳刚之美。太和殿柱子之间的隔扇和槛窗有精美的三交六椀棂花纹,采用棂条上下扣槽,相互套接,用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无数的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使三角形相交的部分成为一朵六瓣菱花状,三角形中间成圆形,从而产生菱花为实,孔洞为虚的图样美感。太和殿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斗拱,整体排列有序,并表现为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不同类型的斗拱在同一高度范围排列规则有序,由下至上尺寸统一逐渐增大,各斗拱出踩尺寸相同,斗拱外形的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太和殿屋顶为中国古建筑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形式,不仅凸显出建筑的雄伟和壮丽,而且具有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部,集美学与采光、排水等实用功能于一体,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 巧夺天工,文化深厚

        太和殿处处体现细节之美及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比如屋顶上的10个瑞兽。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瑞兽数量一般不超过9个,且为单数。作为特例,太和殿屋顶的仙人骑凤之后,排列的瑞兽达10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龙为帝王专用图腾,是天子化身,凤为百鸟之王,是皇后的象征;狮子是百兽之王,寓意镇守宫殿;天马为有双翼的马,是护卫帝王的天空战神;海马是能够在大海中穿行的神兽,为护卫帝王的海中战神;狻猊是外形接近狮子的猛兽,寓意护佑帝王平安;押鱼是龙首鱼尾的异兽,寓意灭火防灾,獬豸代表我国传统的吉祥神兽和“任法兽”,寓意护卫帝王;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一种有角的龙),寓意镇火;行什造型与雷神有着多处类似之处,寓意防雷。

        行什仅出现在太和殿屋顶,其根本原因在于太和殿的复建缺乏大尺寸的楠木。太和殿的历史非常沧桑,历史上至少遭受过5次火灾,每次火灾之后都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复建。由于太和殿的大木材料为楠木,楠木虽然有气味芬芳、不怕虫子、不怕糟朽等优点,但生长周期长达300年。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最后一次复建太和殿时,工匠负责人梁九突然发现没有大尺寸的楠木了。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聪明的梁九把太和殿的开间做了改动: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开间由原来的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很多尺寸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在这里,开间就是古建筑在长度方向每两根柱子的间距。然而新的问题来了:太和殿房屋间数的改变,使得屋顶需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时,其对应的尺寸要发生变化。梁九发现,在太和殿屋檐四角,排完9个小兽后,每个屋角恰恰多余一块位置,而且恰能多放一块瓦。考虑许久后,梁九决定在这个空的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小兽,即行什,并获康熙帝批准。

        为什么要放“行什”这个神兽呢?原来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毁,其重要原因之一即为雷击所致。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么一个神兽,寓意明显: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屋顶的10个神兽,故宫里面仅此一例。

    解读太和殿的美学内涵

        自2016年起,我陆续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做了太和殿力学、美学相关的文化讲座,如《太和殿的故事》《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思想》等。在讲座中诠释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力学智慧的同时,试图解读太和殿的美学内涵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命名、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建筑空间、建筑色彩、建筑数字、建筑陈设等。    2017年,我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太和殿的故事》一书,对太和殿的文化、历史、科学与美学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上述文化及学术活动为《太和殿》一书的写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8年,我启动《太和殿》的撰写。在活字国际汪家明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在特约编辑李艺老师的帮助下,试图在书中对太和殿进行全方位解读。对我来说太和殿太具有代表性了,它的建筑历史是紫禁城丰富而又沧桑历史的见证,它的建筑技艺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水准,它的建筑装饰是紫禁城古建筑美学的精华,它的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它的建筑科学又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结晶。写作历经三年,从基础、立柱、榫卯、装饰、斗拱、屋顶、地面、墙体、色彩、陈设等不同构造角度出发,以太和殿为核心,极其详细地探讨了紫禁城古建筑的建筑构造、建筑技艺、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建筑历史的方方面面,向大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达“读一殿可知万殿”的阅读效果。

        与国内外文化遗产相关读物相比,《太和殿》一书,表现出丰富的创新点。除了精美的排版艺术和手感极好的纸张外,本书在内容上极具特色。建筑构造方面,解读了太和殿地基、柱架、榫卯、斗拱、屋架、墙体的构造组成及其中蕴含古代力学智慧。建筑技艺方面,解读了太和殿的“千层饼”地基的夯填技艺、大木构架的安装技艺、金砖地面的铺墁技艺、磨砖对缝墙体的砌筑技艺、分层斗拱的拼装技艺、庑殿屋顶的施工技艺等。建筑艺术方面,探讨了太和殿门窗的装饰之美、斗拱的秩序之美、藻井的对称之美、屋顶的曲线之美、彩画的色彩之美等。建筑文化方面,剖析了太和殿屋顶宝匣体现的镇物文化、屋顶五脊六兽体现的防灾文化、殿内外陈设体现的祥瑞文化、数字“九”“五”运用体现的皇权文化等。建筑历史方面,回顾了太和殿极其沧桑而又丰富的历史,如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八国联军在太和殿内胡作非为、溥仪在太和殿登基、袁世凯对太和殿的胡乱改造、日军在太和殿前投降、太和殿的百年大修等。

        太和殿博大精深的建筑内涵及卓越丰富的建筑智慧是描不完写不尽的。我会继续深入对太和殿的研究,把这份“缘”续下去。

        本文图片均选自《太和殿》

        (作者:周 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