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星期四

    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平台态度最关键

    作者:田宇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02版)

        【网言】 

        青少年沉迷网络一直是个让家庭头疼、社会揪心的话题。然而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漏洞百出,比如,即使限制了时长,只要卸载重新下载安装就可继续玩;就算实名,随便一个身份证号码足以顺利避开监管……有网友直言,如此防沉迷,简直“防了个寂寞”“像纸糊的一样”。

        青少年模式“失灵”的背后,凸显出平台的失位、失责、失守。倘若平台赚的钱,是拿孩子的过度沉迷、盲目消费、畸形心理换来的,岂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论如何,透支青少年的未来,压榨成长的空间和价值,都不应是平台企业的生财之道。不管是实名认证还是人脸识别,无论是控制时长还是内容优化,这些构成青少年模式的底层要素,难度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态度。平台企业要认识到:青少年模式不是阻碍发展的“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长远发展、良性发展的“护城河”。当然也必须看到,青少年模式并非万能,对互联网“严防死守”“围追堵截”,也不是防范沉迷的治本之策。堵不如疏的道理,放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语境下同样管用。对家长来说,能否多一些兴趣引导?对学校来说,能否多一些观念指导?对孩子来说,能否多一些“网外时空”?把所有的问号拉直,才能让沉迷的身影挺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如此说来,对平台企业而言,“守土有责”正在从一种责任变为一种义务。让防沉迷真正防到位,才是平台企业应有的作为。

        (原载于人民网 作者:田宇 摘编:刘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