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星期四

    兴办经济特区:唱响“春天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党文婷 吴春燕 严圣禾 马跃华 王忠耀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05版)

        深圳市民中心广场 新华社发

        1994年,深圳东门老街旧改启动。丁庆林摄

        珠海大剧院 新华社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岁月中,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四十余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起源地,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先行探路的崇高使命,引领我国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别样美景,唱响了激动人心的“春天的故事”。

        从一项又一项的“首次”“第一”“先行先试”,到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城市发展奇迹、高质量发展高地、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经济特区用实实在在的发展历程,向世界响亮宣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回溯往昔风雨来时路,方知日后昂首前行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国内外发展阶段处于深刻变化的重要关口,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抉择

        将指针拨回20世纪70年代,彼时美苏“冷战”转入僵持阶段,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平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共同的愿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调整产业结构和开辟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加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办法的良好契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以雷霆万钧之势,拨正中国巨轮的航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8年,习仲勋到达广东后第一次外出到地市县考察,首站即为深圳。窄窄的中英街一街之隔,香港那边车水马龙热闹繁华,而宝安这边却萧条冷落破破烂烂,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于是,1979年,习仲勋大胆向中央提出了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这个想法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经过慎重深入的调研,1979年7月15日,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提出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办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事业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外开放新思路。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了。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开路先锋

        任务紧迫,当时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带领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迈开步子前进——

        在深圳湾畔的蛇口,填海建港的“开山炮”炸响了冲破发展障碍的第一声春雷,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每向前一步,都是对既有制度的挑战与突破。”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坦言道。

        “当时袁庚同志每周要从香港来蛇口两三次,一下船就直奔工地查看工程进度,常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为了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还顶着压力制定了运泥车‘每超一车奖励4分钱’制度,在全国首次打破吃‘大锅饭’的想法。”曾任蛇口工业区办公室打字员、机要员的林小静回想当年,仍旧感慨不已。

        开山炮之后,步子越走越快,除了工资、住房、用人、社保制度改革,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世界上第一个U盘,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在深圳诞生;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中国第一个跨境园区,1992年百万重奖科技人才首开全国先河,让珠海成为全国科技人才和创业者们眼中的热土;率先成立外资银行总行,特区管委会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汕头也同样勇立潮头,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厦门则从湖里2.5平方公里艰难起步,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在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的带领下,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城市科学、长远的规划发展提供蓝本……

        许许多多的改革和突破从这里走出来,进而走向全国,造就的不仅有优秀的企业、优越的制度,更有道路的自信。如今已步入世界企业500强之一的格力电器,当初只不过是珠海一个仅拥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两万台窗式空调生产线的无名小厂,靠着自筹10万元资金艰难起步。“是特区基因的坚持和执着让格力实现今日的成绩,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品质质量,才使得我们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品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习近平主席不仅盛情介绍了厦门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之城,还真诚、自信地向世界分享:“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还要大步走下去。”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个包括深圳、珠海在内的世界级城市群将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新坐标。

        “中国最好的时代就在眼下,深圳是全国创新创业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与深圳同龄的海归创业者、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告诉记者,如今,他期待越来越多海外科技科研工作者能来到深圳,一起续写更多的“春天的故事”。

    新时代续写新篇的精神力量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宣告中国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也为新时代经济特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经济特区考察,始终关心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时代再次选择了经济特区。

        2020年,在全球遭遇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同比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的国际背景,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实,特区精神仍然在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如四十多年前那样,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之下,今天的特区仍然熠熠生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定的信仰,高高飘扬的党旗,汇聚起每一位中国人为新征程奋斗的力量,让中国道路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 党文婷 吴春燕 严圣禾 马跃华 王忠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