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118件(套)珍贵文物得到修复

    看新疆博物馆让文物重焕“青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09版)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修复宝花凤纹锦袖暗花绮袍。新华社发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的颜料层进行加固。新华社发

        在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的小楼里,纺织组办公室偌大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刚刚修复好的四件长衣,有丝制的,毛制的,还有麻制的。长衣上美丽的花纹,精致的工艺,令人印象深刻。

        楼上的金属组办公室里,六件制作精良的锁子甲,穿在模特身上,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里身穿软甲的黑衣人。

        民俗组的办公室里,工作台上一具具色彩鲜艳的泥塑人俑、动物俑,在工作人员的手里,再现出它们曾经的辉煌。

        …………

        3月23日,经过文物修复师们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新疆博物馆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得到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专家评审组专家们的同意,顺利结项。11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可以展陈的效果。

    “残”不忍看的珍贵文物

        见到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纺织组组长马叶桢和她的伙伴时,她们正坐在工作台边,一针一线地修复着一件暗花绮袍。马叶桢还记得三年前她看到这件暗花绮袍的样子。“当时我们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博物馆时,看到它被叠成一个大包,放在一个袋子里。打开这个袋子时,看不出它是什么东西,只看到标签上写着是件长衣。”马叶桢说。

        当她们缓缓打开这件长衣时,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美丽:长及地面的衣料上,布满了暗色的花纹,两个小臂处,是红色凤纹的漂亮布料所缝。

        金属组组长石亮办公桌上放着一件鎏金铜佛,铜佛安详地端坐着。可有谁想到,这件来自塔城地区博物馆的文物,最初头身异位。

        民俗组关懿看到的泥塑更令她心疼。这20件新疆博物馆里的泥塑文物因为经常拿到各地巡回展出,残破了、褪色了,有的甚至断胳膊断腿了。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万洁说:“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里的文物,有些是民间征集来的,有些是公安机关破获案件后送交来的,还有些是因为前期保护条件有限,出现问题的,都到了必须要加快保护修复的地步。启动这五个项目就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救它们,让它们尽快地鲜亮起来,重新与大家见面。当然,我们保护修复的原则很明确,必须是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

        马叶桢说:“一些珍贵的文物从我们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觉得它破损得太厉害了,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最终还是无法把它们修复好。甚至不知道它们当初是个什么?是件上衣还是条裤子?但因为它们原来的花纹特别美丽,拿到今天也是十分时尚的,所以我们用尽所有办法,将它们清洗干净,等待以后再有新发现时,再做更好地修复。”

        怀着对文物的热爱与珍惜,这些修复工作者克服一切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破损的文物重新焕发“青春”。

    精心耐心的修复过程

        看到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金属组工作人员牛功青时,她正伏身在工作台上,一点点地在锁子甲上做着修复。这六件锁子甲来自塔城地区博物馆,是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牛功青正在修复的这件锁子甲是这六件锁子甲里带头盔,有领子的锁子甲。

        只见她小心地在这件锁子甲的领口处处理着锈斑,手上的功夫轻柔又坚定。她说:“这件锁子甲就这个领口处难处理,身体部分我们能一次性用化学方法处理锈斑,但因为领口处有纺织物,用化学方法处理就会伤到纺织物,所以只能用手工方法对铁锈斑进行处理,工作进度就很慢。”

        马叶桢手里的那件暗花绮纹长衣,之前因为太过于受损,一些部位外面的丝织物已经破成了大片大片的洞,原来的丝织物早已不见了踪影。怎么办?马叶桢与同伴们商量的结果是在外料的下面,给它铺一层底料,而底料的颜色绝不能与外料的色彩相差太大。为此,她们一次次地试验,最终找到最佳的色彩,为大家展现出一件制作精良又华贵的暗花绮纹长衣。

        关懿手里正在修复的是一件唐代的泥塑人俑,只见她用手里的工具仔细地扫着泥塑表面的灰尘,小心地观察着泥塑的破损情况。突然,她指着这个人俑右手小臂处说:“快看,这里有个指纹。看它的情况绝不是后来印上去的,而应该是当初制作这个泥塑时就有的。应该是塑这个人俑的那个师傅的手纹。这可也是个文物啊。”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就是靠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三年时间,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18件(套)珍贵文物一个个地修复成功。

    亟待提升的保护意识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干部黄建利再一次来到新疆博物馆,也再一次看到了自己曾经修复过的文物。这次于田县博物馆有14件纺织品文物得以进行保护修复,她也随着这批文物在2017年10月来到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从头学起,参与了2年多时间的文物修复工作。

        说起这段经历,黄建利说:“过去我没有接触过文物修复工作,刚来时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需要学习的太多。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要求严,意义重大,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文物工作者来说,对待文物要轻拿轻放,更要提升保护意识。这是我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收获。”

        此次新疆博物馆所承担的五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中保护修复的这118件(套)文物,涉及新疆青铜、泥塑和纺织品类文物的本体保护及研究工作,文物种类丰富,年代从青铜时代、两汉时期、唐代、宋元时期到晚清民国,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料,更是西域与中原不断交流、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物标本,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新疆文博院副院长于志勇说:“新疆博物馆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立项后,我们就明确一点:以新疆博物馆为主,集中新疆所有修复人员的力量,统一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这五个项目中有四个项目涉及新疆地州市县博物馆,我们就要求他们派学员到新疆博物馆来,全程参与保护修复的各个环节。通过以干代训的方式,积极为地州市县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增强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力量。现在看,这个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

        评审组专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感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发展,过去曾经认为最好的保护修复方法现在可能已经落后了,但我们看到这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很规范。从这一点能反映出新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展、提升得很快。”

        于志勇表示,五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使这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文物相关制作工艺、病害机理、保护方法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深入细致的进展,极大地提升了新疆博物馆可上展线的藏品数量,为文物保护修复利用闯出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