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影像,回放一遍文学编年史
捧读《打着漩涡的河流:简平影像》,我时常掩卷沉思或浮想联翩。这是一本私家照相簿,一帧帧老照片讲述作家简平的半生时光,也让我看到几十年里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的命运起伏。图像不是沉默的,它会说话,很多具体、真切的场景在它们的讲述中呈现。简平的人生画卷徐徐摊开,时光疾驶,人在成长、在变化,从稚气的少年目光,到戴上眼镜的中年深沉,再到头发稀疏且有华发。照片上有风霜,也有冷暖,还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的追求和力量。1958年出生的简平,没有条件像今天的人们那样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学业,可是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报考上了电大,参加自学考试,做工人,做编辑,做电视制片人,他都在向前奔。他的“大学”如此漫长,这是一部内容饱满的人生纪录片,合上书,很多画面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作者朴素的文字所构成的旁白,也是饱含深情的人生低语。
《打着漩涡的河流:简平影像》是辽宁美术出版社这两年推出的“当代名家影像”丛书中的一部。在此之前,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三部图书,分别是《到此人间一游:韩少功影像》(韩少功著)、《南方想象:苏童影像》(张学昕著)、《伫立虚构:毕飞宇影像》(晓华、汪政著)。浏览这些各有特点的影像集,总有一些画面让人难以忘记。
比如,韩少功在树林里手执铁锹,像老大嫂一样围着围巾,表情感觉很特殊,看着镜头。图注是“防蜂”——这才让人恍然大悟,为什么他要戴着那个花围巾。由此,又立即感觉到这样的照片与他的作品《山南水北》的联系。作家那些隐居乡间和土地亲近的生活,在这样的图像中有了直观的呈现。
毕飞宇的照片,让人感慨的是他坐在六平方米书房中的照片,一边书桌上是胖胖的老式电脑,对面是书橱,中间只有一把椅子的空间了。他的这幢房子仅有四十三平方米,如今看这照片,房间里每个物件都带着20世纪90年代初特有的印记,拥挤中有一种温馨。那时毕飞宇在报社做记者,每天上班要骑八十分钟的自行车。那也是他文学激情燃烧的时代,每天回家经常写作到深夜两三点钟,书房再小,也是他的文学宫殿。
这些都是影像集特有的魅力。影像不仅诉说着私人记忆,还唤起集体记忆和感受,让读者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这套书的写法并不统一,韩少功一本是作家自述,苏童、毕飞宇两本犹如作家画传。出版者是在一步步探索中开拓这个题材的。韩少功的私人图像似乎有些少,图文契合再高一些会更完美。苏童和毕飞宇两本,图像承担着插图的功能,似乎降低了本身的力量。一本作家的画传并不稀奇,倘若作家肯将自家的照相簿亮出来才更诱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为止,简平这一本是最为明晰地体现策划意图,在制作上也更上一层楼。
左图右史,读出别样的文学和历史的风景
影像丛书的立足点应当在影像上,这是图像叙事,而不是让图像居于配角的地位。接下来,更要强调图像的私人性,而不是公共性。这是私家照相簿最有魅力和最有价值之处。如果是到处张贴的海报一样谁都熟悉的照片,个人史的光辉就被遮蔽了。我们需要的是一滴水里映照出的世界,是个人生活与大时代的不期而遇。接下来才是恰如其分的文字,它是图像的定影剂,也必将打开图像的大门,带领读者走进纵深记忆的后花园。
不论是作为文字阅读的延伸,还是作为文学研究的文献或对象,当今读者对于图像有迫切的需求。遗憾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人只能靠画家的想象留影了。而很多现代作家,虽然已有了照相技术,可是因为不重视图像资料的保存和搜集,有时候找一幅他们的照片居然难上加难,偶尔得到一两张,也常常模糊不清。
近年来,历史文献图片集倒是很成规模,我这里谈到的个人图像集,它们不仅仅具有文献记录价值,还是一个人情感和命运的展示,是个人记忆与大历史的碰撞和融合。从这一点而言,辽宁美术出版社的这一套“当代名家影像”丛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题材,倘若能坚持下去,假以时日,这就是当代文化人极其宝贵的影像资料库。
出版当代人的影像集,还占有隔代整理前辈图像所没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作家本人参与挑选、解说,他生命中哪些细节不容错过,特别是那些私人化的生活细节,他能做到自我打开,要比任何一个研究者从外面的推断和判断重要得多,这也是在“抢救资料”。私人照相簿上很容易遗失,而那些贮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记忆,没有人去挖掘也许很快就随风飘散了。
有两位中国作家自觉开展图像整理工作。一位是张爱玲,在她去世前一年出版《对照记——看老照相簿》,她说怕这些老照片遗失,赶紧收入全集,化千为一,“藉此保存”。缄默已久的张爱玲由是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家族和个人成长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照片很珍贵,张爱玲的文字也很精美,她看“老照相簿”的感慨更能凸显私人照相簿的命运与情感价值。
另外一位作家是冯骥才。他推出的《生命经纬》,两厚册,上千张图片,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在“经纬”中。他还特别用心,为这些图片写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和梳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人的面影。
近年还有一本引进的作家影像集值得赞赏,那就是《孤独与团结:阿贝尔·加缪影像集》,编者是加缪的女儿。她通过图片,加缪的文字,还有很多未发表过的资料,展示了加缪的生活和创作。我佩服的是编者为图与文的高度契合所下的功夫。我还买过一本日本近代文学馆编的《日本近代文学图录》,由大佛次郎、川端康成、久松潜一等名家监修,这相当于一部小型日本文学史,图像包含作家的照片、书影、手稿、戏剧改编海报等。值得注意的是编者为这些图片配了详尽、严谨的解说。这些学术含量很高的解说也提示我们:好的图像集,不仅仅是图像的堆积和一些简单的图注,它同样是作者和编者苦心孤诣的著作。
图像作为重要文献的社会、历史、文学等学术价值和意义,不必多说。学者陈平原多年来研究晚清画报,左图右史,读出了别样的文学和历史的风景。杨义等人也写过《中国现代文学图志》,并认为“文学图志”打开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此,也真诚地希望“当代名家影像”丛书能有更多书目加入,有更开拓性的策划出现,既为当代读者提供赏心悦目的读物,又为历史积累一份丰厚的遗产。
(作者:周立民,系文学评论家、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