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河南省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一夜爆红,14名舞蹈演员身穿用海绵加大的仿唐代假体服装,带领观众一起“穿越时空”,共同体会“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风韵。节目不仅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也使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出圈”,成功吸引到大众注意力,还“顺手”带火了河南博物院。不少人感叹,原来高雅艺术也没想象中“高冷”,在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之风的同时,还可以有趣又好看。
随着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生活”的图景也变得越来越立体——它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世界的充盈。这也使得“高雅艺术”不再是一个有距离感的抽象词语,而成为契合大众心理需求、人们主动追求的“宠儿”。
1、不仅可亲可近还要可学可得
“刚才的动作可以吗,还需要再分解一遍吗?”手机屏幕前,舞蹈艺术家、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黄豆豆对着“看不见”的学生们发问。从大年初七开始,黄豆豆连续四天在直播平台上以舞蹈公开课的形式完整教授了中国舞《幸福红》。“因为是面向舞蹈爱好者,所以舞蹈动作要设计得让大家都能跟得上,作曲老师也在编曲上进行了调整。”年前黄豆豆就开始思考怎么编舞,最终把舞蹈设置在“只要跳过广播体操就能学会”的难度。直播中,网友不断刷屏点赞,每天的直播观看人数都保持在接近50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欣赏体验艺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高雅艺术变得更加“可得”。截至去年年底,抖音平台艺术类短视频点赞量超过660亿,2.5万名艺术创作者进行了累计6.6亿小时的直播。“直播、短视频给很多人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平台会把音乐中最好玩、最炫酷的部分展示出来,能够快速抓人眼球,唤起兴趣。”钢琴演奏家段召旭说,“但就古典音乐来说,人们不可能通过一两分钟视频完整欣赏一个乐章,从感兴趣到走进音乐厅,还需从根本上提升欣赏素质。”
对此,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打了一个生动比方:“‘碎片化’的传播就像是商场里的小件‘试用装’,为人们走近高雅艺术提供‘台阶’。也正因为如此,它更应该准确甚至更集中地反映高雅艺术的整体品质,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为了迎合网络接受的心态,故意寻找某些片段或元素对其刻意放大。”
段召旭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能走进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我做过一些讲解型的独奏会,在曲子之间,我会起身与观众交流关于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等话题。”音乐会上演奏者通常是按照顺序一首一首完成演奏,不会与观众有语言交流。“当观众有了现场感受,学会了欣赏,才会慢慢地去欣赏那种‘不说话’的音乐会。”段召旭说。
高雅艺术的“舞台”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传播和现实的舞台,并不是线性替代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互补互鉴的良性互动。比如,戏剧艺术在本质上是现场的,某个作品经典段落的网络传播,应对完整的作品以及现场演出形成‘引流’,而非‘截流’,更不能是‘断流’。在这个新舞台空间里,高雅艺术一方面确实需要调整,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则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精神,把属于本艺术特有的韵味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胡一峰认为。
2、传统艺术强势回归渐成热潮
年前,北京市海淀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周宇丹朱刚刚通过了京剧4级考试,最近又投入到了新唱段的学习中去。从8岁开始学习京剧的他,已然可以算得上一个“身经百战”的“小戏骨”。
“其实一直也没有想好要不要走专业的道路,京剧对他来说是件喜欢做的事。”周宇丹朱的妈妈朱丹介绍,2018年,经过选拔,9岁的丹朱参加了央视戏曲频道的《宝贝亮相吧》节目,没想到第一次登上大舞台的丹朱一点也不怵台,对京剧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随着京剧走进中小学校园,在很多“05后”的小孩中唱京剧也成了潮流,小青衣、小花旦、小老生……给京剧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丹朱的学校设有京剧课后班,班上三十多个孩子每周都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集训。“因为特别喜欢,丹朱除了参加课后班,还一直在跟着专业的京剧演员进行一对一学习。”朱丹说。
“我喜欢看《智取威虎山》,我想像杨子荣一样跨越林海雪原。”杨子荣一直是周宇丹朱心里的大英雄,2018年参加节目时,穿着妈妈花“大价钱”从网上淘来的仿虎皮坎肩,小丹朱在台上表演了一段《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段,唱腔、身段都得到了现场老师的认可。去年,丹朱凭借唐派《古城会》选段,获得了戏曲小梅花奖金奖。
“每次开一段新戏之前,老师都会先给他讲戏曲人物故事。这些传统故事一方面让他能更好地理解唱段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忠义美德融入了他的性格里。”作为家长的朱丹,从传统艺术中看到了更多“宝藏”,“我觉得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国粹的印记,对于一个中国孩子来说会是件终身受益的事。”
在年轻人的“聚集地”哔哩哔哩平台上,戏曲类视频播放量达4.1亿次,各类中国舞教学、欣赏视频引发爱好者弹幕刷屏。不论是近些年的“昆曲热”,还是京剧《锁麟囊》的“一票难求”,又或如《唐宫夜宴》引发的点赞与热议,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力量。
“近些年明显感觉大家对中国舞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不仅有很多年轻的舞蹈爱好者,也有更多专业舞者选择了这一领域。”黄豆豆认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欣赏中国舞,人们对中国舞喜爱程度的增加与社会上推崇传统文化的氛围分不开。
“物质生活宽裕之后,人们很自然地会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关注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人们希望在艺术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寻找奋斗奋进的力量。这几年国家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扶持,让人们不仅能够更方便地获得相关信息,也拥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喜爱和欣赏传统艺术特有美学品格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青年群体出现了一批传统艺术的热爱者。”在胡一峰看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粹了解程度越深就会越热爱,这不仅提高了民众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开拓着人们的艺术视野。
3、视角“向下”情趣“向上”使艺术鉴赏获得广泛共鸣
其实,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定是既有艺术的高度,又有文化的深度,可以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生活温度的。
“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符合艺术规律并对这一规律加以娴熟运用的结果,是承接文化血脉、汲取文化成果而成的结晶。对于高雅艺术来说,走近大众需要眼睛‘向下’,情趣‘向上’,以艺术之力激发人们天性中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胡一峰认为,一切艺术发展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于生活,高雅艺术走近大众不仅是艺术伦理的诉求,更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内在要求,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创作地北京市堂上村和孩子们一起演《红星闪闪》,和雷锋旅的战士们一起跳《林海雪原》,与全国各地80多个孩子一起用舞蹈《坚信爱会赢——致敬白衣英雄》铭记2020年的不凡……在带着舞蹈走近大众、走进生活的过程中,黄豆豆觉得自己也一直备受滋养。
“舞蹈的舞台很大,对于演员来说可以和观众是台上台下的关系,但当你走出练功房去和热爱舞蹈的人一起跳舞,就会发现舞蹈自身也变得更加丰富,充满了勃勃生机。”黄豆豆感到,和大家一起把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情感用舞蹈呈现出来,内心是很幸福的。
“在和古典音乐爱好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带给我一些理解音乐的全新视角。”段召旭连续三年在新媒体平台主讲了音频节目《古典音乐说明书》,从乐曲到人生故事,每一期介绍一位古典音乐家,拉近大家和古典音乐的距离。“从节目留言里,我发现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乐曲的理解和想象千差万别。有的人善于从文学角度解读,当他读到一些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会觉得和曲子是相通的。这些也给我的演奏带来了新的感受。”段召旭说。
“作为艺术从业者,是应该有意识地做好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不断努力,既要在专业性上不断钻研深入,也应该有深入浅出的能力,让更多人能感受艺术从而走近艺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黄豆豆相信,只有更多人喜爱舞蹈,舞蹈艺术才会有更宽广的舞台,这也应该是舞蹈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