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全力助推8省区90个县级地区的扶贫支援任务,形成了一支熟悉情况、经过磨砺、经验丰富、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扶贫队伍。作为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市,北京以“组团式”、团队式等医疗援助方式,实施“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计划,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为受援地打造出一支梯队合理、技术精湛、人员稳定的医疗人才队伍,成为带不走的财富,为当地群众的医疗服务发光发热。
健康扶贫给藏族同胞送福祉
从2015年起,北京市组织22家市属三甲医院,选派成建制的专家团队,涵盖卫生管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检验科等多个学科,有规划地全面支援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发展。在援藏专家的指导和示范下,医院累计开展西藏自治区首例新技术50余项,申请西藏自治区重大课题39项。
“人员组团、规划引领、整体提升——这是‘组团式’医疗援藏和以前援藏最大的不同。”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任轶介绍。2018年8月,作为北京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长,任轶从北京积水潭医院办公室主任的岗位,来到西藏拉萨,开始了他的援藏生涯。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6批102名医疗专家先后赴西藏工作,迅速提升了结对医院的医疗与管理水平,本地医生可以独立完成包括断指再植术、冠脉造影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重大疑难技术,大大提升了救治水平。如今,很多看不了的病能看了,过去没有的设备购置了,不规范的管理优化了,闲置的先进设备用上了。
拉萨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与西藏自治区医院一并成为“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
40岁的达娃因风湿性关节炎失去了行走能力,援藏专家利用北京健康精准扶贫资金,为她进行了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恢复健康的达娃常说:“感谢党,感谢北京,感谢援藏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藏族人民心里有着很高的声望。任轶认为,改变藏族人民的健康观念,是“组团式”医疗援藏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健康扶贫不仅要治疗身体疾病,也要改变思想观念。“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不仅能为西藏自治区广大群众带来健康福祉,也进一步密切了党中央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个院长不简单,我必须留下
2020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云军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作为北京市第三批援青医疗队队长,2016年8月,从北京市广外医院副院长任上,刘云军带领医疗队,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坚守了1125天。这是他继2012年挂职新疆和田后,第二次投身民族地区开展医疗对口帮扶工作。
刘云军上任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第一天,多达69份的病退、调离报告摆到他的案头,“而且大多是医疗骨干”。刘云军心情沉重。“绩效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任务重,风险高,技术上不去,大病看不了,患者不满意。”上任26天,刘云军就推出改革方案:实行绩效考核,重点向临床一线、高风险、高强度的科室倾斜。仅仅一年的时间,医院实现扭亏为盈,职工绩效比改革前提高了9.1倍。
刘云军任职3年,先后组建包虫病诊疗基地、消化腔镜中心、高原缺氧适应性康复中心等23个科室、6个新病区,填补了当地医院的科室空白。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本院骨干压担子”,医院开展168项新技术、新业务,外送进修学习的医疗骨干达101人次,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医院的管理能力和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医院学科完善了,人才留住了,业务提升了,最得实惠的还是当地百姓。现任外二科主任班久说:“当年我把下家都找好了。观望一个月,发现这个院长不简单,必须留下。”科室重组后缺人手,班久3个月没回家,在办公室支起一张床,值班、查房、写病历、做手术连轴转,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以院包科”,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都说人活一口气,呼吸科医生就是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北京朝阳医院(张家口)呼吸中心执行主任王峰说。
2019年10月,北京朝阳医院对接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以院包科”的方式,建立朝阳医院(张家口)呼吸中心。作为首批派遣专家,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峰来到张家口。
经过调研,王峰带领专家组,提出“胸部肿瘤为龙头,胸外介入树品牌,慢病管理打基础,急危重症为特色”的发展策略。借鉴朝阳医院管理模式,以临床业务、科室管理、人才培养为抓手,完善病区整合、开设专业门诊、补齐设备短板、组织教学查房,短时间内呼吸中心的诊疗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目前呼吸中心设立病区5个,开放床位213张,年门诊量达17431人次,住院患者4229人次,还吸引山西、内蒙古患者前来就医。王峰先后诊断了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肺结节病、肺泡蛋白沉着症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疑难、少见病,填补了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诊疗空白。
“呼吸不光是生死问题,也是生活质量的问题。”王峰就这样一周出4次门诊,3次在张家口,周五回北京出1次门诊。虽然在北京、张家口两地跑很辛苦,但工作很有意义。王峰说,“除了看好病,更重要的是把医术、技术和健康理念留下来。”
如今,北京与张家口“以院包科”已形成合作模式,打出了品牌。如北京天坛医院率先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同仁医院与张家口市第四医院正式签署医疗合作协议,挂牌“北京同仁医院张家口合作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张家口二院签署合作协议,形成“积水潭模式”。北京的优势学科与张家口对接,补齐当地医疗短板,打造覆盖京西北、辐射冀晋蒙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宝贵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不走的财富。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