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我和大桥有张合影”

    作者: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06版)

        扫一扫二维码,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故事

        【红色记忆】

        南京长江大桥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建筑,它将长江的自然景观与工程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当时最具时尚气息的标志性人文景观,自诞生之日起,大桥形象便风靡全国,成为照相馆里最具人气的“布景墙”。或许一个人并没来过南京,但他的老相册里不难找到一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

        “70年代,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和南京长江大桥拍合影的,因此照相馆里的大桥布景特别受欢迎。”南京溧水红卫照相馆的老摄影师王志阳说。

        王志阳回忆,自从1968年大桥建成起,红卫照相馆就在摄影棚里绘制了以大桥为主题的布景墙。“每到年底、春节前,来拍照的人就特别多。”王志阳告诉记者,在那个休闲娱乐很少的年代,这几乎成了不少人家过年前的一个“仪式”。

        其实,即使见到了大桥,也不一定有机会能与大桥合影留念,毕竟一台当时最流行的海鸥双镜头照相机要120元,在物质生活普遍不丰富的时代,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一些大的照相馆就在大桥附近开设照相服务处。20世纪70年代,位于南京市人民路37号(今金陵饭店新大楼所在地)的南京摄影图片社就把它的服务处设立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大堡下。

        摄影师拍回来的胶卷里最多的就是长江大桥,而且几乎都是同一个角度——拍摄南京长江大桥的“最佳角度”,即站在桥头堡引桥处拍摄,把桥头堡雕塑与整个长江大桥作为背景纳入其中,这也是当时江苏乃至全国各地摄影棚里用得最多的大桥布景角度。

        (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