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不是教师灌输鸡汤的独白,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灵魂对话;思政课讲台也不是将学生作为被动旁观者的表演舞台,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平台。世界在变,时代在变,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都在变。思政课要让老师乐讲,学生乐听,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永远在路上。
这段话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瑞军副教授对高校思政课的思考和总结。张瑞军是80后的新一代思政课老师,他的思政课在内蒙古师大备受本科生欢迎。2018年,张瑞军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获奖后张瑞军说:“思政课堂,是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对我的奖励是内蒙古重视思政课建设,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质升级的风向标。”
思政课教师待遇提起来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让教师乐讲起来,学生才能乐听起来。内蒙古完善制度强化保障,把思政课教师待遇提起来,让“铸魂师”内生出职业的自豪与荣誉感。
岗位津贴、绩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申报、评先评优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内蒙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举措》规定,各高校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保障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将纳入自治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中专门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并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这一系列措施从加大投入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
今年,内蒙古有21所高校广纳思政课英才,82个思政课教师招聘计划,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应聘。各高校按照“引一批”“转一批”“聘一批”的原则加紧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截至2020年12月,全区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1114人,较2018年增加190人,增幅20.6%。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迎来了扩容提质的发展时期。
思政课教师能力强起来
在张瑞军的思政课教学生涯中,立德修身是第一位的。他说:“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授者必须首先是自信者,本身的能力和信仰必须是过硬的。”
从本科到博士,张瑞军的专业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西部支教到师大从教,张瑞军的角色都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高中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曾底气十足地说,自己是马克思的铁杆粉丝。而在未来问学从教的漫漫长途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者,他将继续以高度学术自觉为理论发展加油助力;作为一个党和人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将继续以“仁德心礼”为钟爱的教育事业坚守初心,书写师魂。
为了像张瑞军一样的“铸魂师”能够成批涌现,内蒙古加强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加快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020年5月,内蒙古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培训班,设计了“政策理论与前沿热点”“智慧课堂与金课建设”“知识视野与经典导读”等内容模块,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一线思政课教学名师参与授课,通过直播课程、专题讲座、教案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了覆盖全区所有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一次“云充电”。依托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和党史教育实践教学点,开展了《筑牢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绿色屏障》《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等实践教学,共计280名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研修培训。
研修培训将思政教学小逻辑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逻辑相结合,让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了世情国情区情,充实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思政课教师王春梅在培训后谈道:“培训让我们匠心锻造,修道修身,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名师引领让学生“乐听”起来
张瑞军的思政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一个品牌课。张瑞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照本宣科,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关注学生最现实的需求,有的放矢。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链专题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由于理念新颖,内容丰富,方法得体,所任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你心目中中国精神是什么样?”在张瑞军指导下,2020级本科生的班级中,学生在思政课上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包括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蒙古马精神、抗击疫情精神都通过话剧、情景剧、音乐剧表演出来。张瑞军说:“现在的思政课,学生们主动学,认真学,可以说实现了从被动听被动学转变为乐听乐思。”
2018年以来,内蒙古启动了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项目,计划3年打造100个名师工作室,力争覆盖自治区所有高校。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有33个以思政课教学名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引领教研创新,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教改研究,指导团队成员发表科研论文专著、撰写文章报告,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工作室聚焦团队建设,不断吸收年轻教师共同开展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创新。张瑞军说:“名师工作室就是一个互助共同体,一起发光发热,最终实现组团发展”。
内蒙古的部分“名师工作室”主动走出去,与全国各地的特色名师工作室开展交流研讨和结对共建,同时也将区内外专家学者“请进来”,加强工作指导和学习借鉴。
2020年11月,内蒙古组建了以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体的全区高校理论宣讲团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正承担着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宣传教育、形势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的宣讲任务。经过共同努力,“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推动教研创新、实现团队成长的有效载体,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响亮品牌。
(本报记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