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让红色史料“活”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世祥 本报通讯员 姜曼 王征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07版)

        【长镜头】

        “大礼堂的正厅,就用石拱来代替房顶的木梁,石拱之间就用木料来连接,最后再用木板盖顶!”这是情景故事《梦回延安》中的一幕——自然科学院教师杨作才正带领同学们设计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址)。

        2020年,适逢建校80周年,北理工党委经过统筹谋划,决定深挖党史、校史中的红色故事,抓住契机,让党史、校史在学生中学起来、讲起来、演起来,让红色史料“活”起来。大型“红色史诗”《光荣与梦想》应运而生,在师生中掀起学习党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高潮。

        2019年的暑假,北理工机电学院本科生付嘉瑜便报名参加了演出排练。起初,与大多数参演的同学一样,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付嘉瑜每次只是机械地跟着做动作、念台词。不久后,学校领导的一席真挚的动员讲话,却触动了这名“理工男”的心。“当时,学校领导来看望我们,声情并茂地讲起了红色校史中的感人场景和动人故事。一代代北理工人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矢志奋斗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我周围的不少同学对校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动员之后,付嘉瑜和很多同学都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通过这次表演感受校史中的“万丈豪情”。

        此后,随着排练的逐渐深入,付嘉瑜对自己扮演的人物——杨作才慢慢有了兴趣,并开始搜集起历史资料。这样一研究,他才发现杨作才当年的贡献真不简单。“杨老师是有信仰有血性的,听党话跟党走,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在付嘉瑜心里,杨作才从一个校史里的“名字”逐渐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鲜活人物。

        为了使自己塑造的杨作才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付嘉瑜还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身边的观察对象,那就是86岁高龄仍每天坚守教育教学一线的北理工光电学院张忠廉老师。付嘉瑜仔细揣摩着他激励、关爱学子们的话语和眼神,体会那种北理工人传承不息的爱党报国、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奉献无我的品格与担当。

        此时的付嘉瑜,已经不再关注念白的字正腔圆,也不再在意个人形象是否现代时尚,他的全部热情,都是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烙在心里的红色信念。就这样,“心里是国家,眼里是人民,手中是图纸”的杨作才,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

        2020年9月19日,这场师生期待已久的“红色史诗”在北理工良乡校区精彩“绽放”。在雄壮的师生大合唱《我爱你中国》中,帷幕拉开,“延安根”“军工魂”“铸利剑”“立潮头”“创未来”五大篇章,再现了八十载“红色育人路”上,一代代北理工人一心向党、兴学报国的砥砺奋进历程,激发当代北理工人“特立潮头、开创未来”的使命担当。

        晚会中,中央大礼堂设计者杨作才、五四先驱陈荩民、海归科学家周发岐、马士修等前辈形象逐一展现,从发现南泥湾到创造新中国第一枚固体探空火箭等历史情境在舞台上精彩呈现,线上线下220余万名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这场精神洗礼,更令两个月来辛苦付出的1000多名参演师生终生难忘,“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真真切切地注入了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本报记者 周世祥 本报通讯员 姜曼 王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