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红花两朵插牛头,辛丑新春应属牛。祝你今春耕种好,风调雨顺庆丰收。”在这幅作于辛丑春节的画作《庆丰收》上,丰子恺题写了一首小诗,寄托着对于辛丑牛年的希望与祝福。青青草地间,牛儿头插红花,炯炯有神的双眼似乎充满了干劲,憨态可掬,喜庆吉祥。简洁的笔墨,留下富有诗味的画作。近日,诸多激扬向上、充满精气神的精品力作陈列在中国美术馆“美在耕耘”主题大展上,向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致敬。
春风拂面万象新,奋蹄扬鞭踏征程。人民耕耘在希望的大地上,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美术家们感怀于行,用心灵描绘美的事物、塑造美的精神。此次大展以牛的形象为主体,近600件作品包括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及少部分邀约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种类型,可谓淘尽家藏,以经典诠释着“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展览自启幕以来持续火热,观众们的参观热情高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这个展览,千言万语融为四个字——美在耕耘。如果说,牛年春天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那么,耕耘者就是最美丽的音符。我们赞美耕耘者,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我们感恩耕耘者,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人民。”
从古至今,牛与大地,谱写着耕耘的诗篇。步入圆厅,70余件以牛为题材的经典名作“瑞牛呈祥”,成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或写意奔放,或雅致细腻,展现着牛的多姿形态,催人奋进。其中既有馆藏齐白石、李可染、董希文的牛题材经典画作,也有刘开渠、王合内、熊秉明等雕塑名家的“牛”作,还有剪纸、年画、春联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体现生活乐趣与时代特色的崭新创作。
齐白石的《红衣牛背雨丝丝》构图别致,一红衣孩童梳着朝天辫,坐在水牛背上放着风筝,身下这只壮硕的水牛,昂首阔步地向前方踏进,而长长的线早已将风筝放飞到了又高又远的天空。整个画面极为素净,水牛形象墨韵十足,风筝线一笔呵成,是齐白石“以书入画”的代表,据说画的正是他儿时的情景。“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缘在少时。今日相逢才晓得,红衣牛背雨丝丝。”这幅作品是九十二岁的白石老人送给老舍、胡絜青夫妇的,画中题诗恰是文人与画家友好交往的美妙印证。
李可染因“崇其性、爱其形”而喜画牛,他笔下的《榕树水牛》墨色淋漓,遮天蔽日的榕树与留白形成的水面构成反差,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聊着天,田园牧歌,充满乡野情调。试想,如若画上水中倒影,不仅破坏了牛本身的造型,而且中国画构图的取势也全无了,此作可谓匠心独运。
从明代万历年间的《百牛图》,到吴作人笔下勇猛精进的牛、潘鹤塑造的开荒牛,展览的九大篇章虽然定位不同,但从方方面面描绘耕耘,从点点滴滴赞美耕耘者,弘扬耕耘精神。“时代壮歌”“大地诗韵”“艺心同音”“大国工匠”等篇章,以众多美术精品向“耕耘者”致敬。广廷渤的《钢水·汗水》曾几易其稿,最终用超写实的手法展现出炼钢工人劳动间歇的瞬间;王利的《飞天港》借鉴传统界画的艺术语言,贴切地表现出发射塔、飞船、空间站的造型以及当代军人科研攻关、不懈奋斗的精神;罗寒蕾的《日日是好日》则以普通的卖花档口为背景,描摹出寻常百姓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姚建萍的苏绣一针一线绣出波澜壮阔又颇具写意精神的《锦绣河山》,表达着江山多娇,爱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人们不曾忘记,还有一群特殊的耕耘者,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安全。展览特别在“医者仁德”篇章,向医护工作者们致敬,不仅呈现了新时代艺术家对抗疫过程中“医者”的刻画,也从馆藏经典中精选了众多塑造“医者”形象的精品力作。冯少协笔下的钟南山坚毅而充满柔情,黄永玉希望通过《我的祖国·我的人民》驱赶人们的恐惧,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医护工作者伟大的抗疫精神在这些率真的笔触与斑斓的色彩中凸显。
展厅内,观众在历代名家名作前或驻足观赏,或低声交流,不少外国游客也前来欣赏。“带孩子来感受一下牛年‘牛气冲天’的精气神!”12岁的李梦恬刚好属牛,她在爸爸的陪伴下来观展,小姑娘在心仪的作品前拿起画笔,认真临摹。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不同行业的耕耘者以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为我们展开了小康社会的画卷,奏响了劳动的赞歌,这些优秀艺术作品响应和倡导着“三牛”精神,不断耕耘,一路向前,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本报记者 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