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委员:
把财税资源这块好钢更多用在科技创新的刀刃上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今年,应继续保持财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的同时,在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过“稳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
要把财税资源这块好钢更多地用在科技创新的刀刃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此外,在个人所得税、股权转让等方面也应该向基础研究科技工作者倾斜。要把该减的税减下来,该降的费降到位,该压的支出压到底,该补充、聚集资源的聚集上去,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专家、航天科工四院科技委常委袁斌代表:
打造基础研究精神与文化“生态圈”
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我认为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精神“生态圈”必不可少。
近些年,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与这个“生态圈”密不可分,并且这个“生态圈”仍然在不断发展,持续哺育一批又一批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深刻领会航天精神,坚定航天强国决心,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不做“短平快”的科研,而是有勇气做自己努力“跳”起来才可以够得着的科研,并把这些事情做到完美和极致。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增强航天文化自信,才能够孕育出、孵化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确保中国航天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代表:
完善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
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低于科技发达国家水平。
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第一,修订政府采购法,增加政府采购激励科技创新的内容,如建立科技创新产品政府首购或订购制度等,政府作为创新产品的第一客户帮助企业降低市场风险,推动企业打入市场。第二,扩大支持创新企业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扩大政策覆盖面,使更多企业和行业从创新中获益。对创投企业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普适性也要增强。对创业企业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持股期限执行不同的优惠税率,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长期股权投资的优惠力度,又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创新企业。第三,引入税收抵免,丰富优惠政策。特别建议对于已设置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等企业实行研发费用税收抵免政策,保证各类企业享受的研发费用扣除程度相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吴健代表:
基础研究需要宽松、信任的工作环境
解决科技发展“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跑的关键,是强化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基础研究需要宽松、信任的工作环境。基础研究周期长,科研人员要长期坚持坐“冷板凳”。因此,评估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选有情怀、有理想、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的团队和项目负责人,并给予高度信任。如今,当我们站在前沿技术的第一梯队、肩负引领人类科技进步的责任时,更要摒弃浮躁、加强信任,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创立自己的理论,从而引领原创性技术发展。
基础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科学和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探索。搞基础研究,在选准战略方向后,就要保持科研定力、久久为功,心无旁骛地静待“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本报记者张亚雄、张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