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议国是】
2020年,我国开始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了我们,一座城市在面临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时快速恢复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正在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必要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长远发展规划,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增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空间和潜力。
我建议,一是打造疏密有致的国土空间格局,城市要构建结构化、网络化、分层级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高标准建设各项生命线工程;二是留好应急反应的战略留白空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快速补位常态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推动相对均衡的医疗设施布局,推进基层医疗设施的分区优化、均衡发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降低大型医院集中就诊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四是打造具备应急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现有设施要做好改造能力评估,并将其纳入应急医疗、应急避难场所等规划中;五是构建弹性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改进应急医疗服务体系,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采取“分布式接诊,集中式治疗”,将候诊和取样环节下放到社区卫生点。
(本报记者曾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