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时指出:“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直过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些民族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今,“直过民族”全部脱贫,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直过民族”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消除千年贫困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党的领导是“直过民族”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定海神针。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直过民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社会发育滞后,生存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更深,致贫原因也更复杂。没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要想脱贫难于登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全局高度和边疆稳定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民族关系理论创造性运用到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实践和治理实践中,带领“直过民族”开展了一场破解贫困难题的深刻社会变革。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以及五级书记抓扶贫等体制机制基础上,党和政府结合“直过民族”地区实际,组建“背包工作队”“党员先锋队”“扶贫突击队”上山、进村、入户,长期蹲点帮扶,为破解“直过民族”地区贫困难题提供了强大组织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奋战在第一线,发挥政策“宣传员”、群众“服务员”、产业“引导员”、沟通“联络员”的作用,为改变“直过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付出了巨大心血和精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直过民族”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法宝。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差等,是制约“直过民族”脱贫致富的突出难题。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扶贫格局下,若干助力“直过民族”摆脱贫困的体制机制陆续建立。例如,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东西部协作扶贫持续发力,既帮“输血”也帮“造血”……社会各界有序有效有力参与,形成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为“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注入强大社会合力。正是依托这样的磅礴力量,“直过民族”地区实现了从天堑阻隔到四通八达,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从物资短缺到全面小康,祖祖辈辈过上美好生活的夙愿变为现实。实践证明,围绕共同的目标,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有力地办成一件件大事难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直过民族”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直过民族”人口在全国占比较小,又散居于信息交通相对闭塞的山区和边寨,如果用“大水漫灌”方式帮扶,很难做到深层覆盖。“直过民族”地区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探索实施“一族一策”“一族一帮”的精准“滴灌”,下足到村、到族、到户、到人的“绣花”功夫,补上基建、科技、产业、教育、医疗、人才等短板弱项,最终转变了思路、打通了山路、联通了心路、拓宽了财路、开创了新路,解决了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提升了“直过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实践证明,实现脱贫致富,蛮干不行、心急不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只有把握精准要义、做好精准文章,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才能吹糠见米、水到渠成。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直过民族”的历史蝶变,再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治理能力和中国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张戈,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