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
“老师,我们家孩子小时候特别听话,学习也可好了,差不多科科都是满分,最不济也有95分以上,您说怎么一上初中变成这个样子了,让干啥不干啥,啥啥也不想学,能及格我就烧高香了。”
当老师,时常听到来访的家长有类似的吐槽,吐槽过程中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毕竟是自己的娃出了问题,人之常情,搁谁谁都会着急的。最初,我听到这样的话,总会一激灵,人家娃小时候那么优秀,一上初中就这样了,难不成是我的责任,把娃给教坏了?后来,时间长了,经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实践,我慢慢淡定了。原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个问题,并不是我这个现任老师的责任,这个“雷”埋下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是到了初中这个时间节点,开始爆炸了而已。
这些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对上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本来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却活成了七老八十的模样,无欲无求。了解一下这些孩子,他们常常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带着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布置各种各样的额外作业,每天把时间填得满满的,小时候没有能力反抗,只好逆来顺受,一旦长大了一些,独立性增强了,不受控了,厌学情绪表现得就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父母的无力感也就越来越强。
这真是个大失败,用尽所谓的教育手段却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当没有外力驱动,就一步都不想往前移动时,我们要那么高的分数还有什么用呢?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兴趣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爸爸妈妈开心而学习,这时候麻烦就大了。
我经常会问学生,你对某一个学科的学习是什么感觉,很多时候,学生会回答没有感觉。当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不难过,反而觉得很好,因为“无感”看似不好,但实际却存在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但是,当家长听到孩子“无感”时,很多人却希望立刻行动起来,把孩子拉到热爱这一边来。须知,无感紧挨着热爱,也紧挨着厌恶。过度着急,用力过猛,本来希望把孩子拉到热爱一边,结果反作用力一来,就从无感变成了厌恶,而热爱和厌恶之间,这时候就不是仅仅隔着一个无感,而是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要学会给孩子留白,不要填得太满,人生路很长,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要看长度,也要看到宽度,不要因为拼命冲刺而错过每一个阶段的风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这本书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试问,如今还有多少学生,真的能够在学习中有“悦”的感觉呢,更多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吧。当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去呢,这是个大问题,需要关注,需要思考。
仅仅有任务驱动不够,仅仅有考试驱动也不够,甚至可以说只有这些驱动是不行的,不要时刻威胁着,不要时刻喊着狼来了。经常喊狼来了的结果是什么?是麻木不仁,当狼真的来了也不在意了。教育要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教育要让学生热爱学习,教育要让学生充满探索的激情,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不要为了分数而学,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在兴味盎然的探索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每一个学科的老师也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看到自己所教的这一学科,而要看到多个学科。多学科老师之间要有所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撕裂,撕裂了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无所适从。老师们要协调起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之间才会发生相应的促进作用。
让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也要协调起来,大家都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都要往更远处看一看,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不要因为拔苗助长让孩子掉进厌学的深渊,这样才可能让孩子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于晓冰,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