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作者:姜友文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09版)

        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三位逝者的故事

        【专家点评】

        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古语有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加强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致富奔小康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引导贫困群众坚定信心、帮助贫困地区找对路子,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目标,把苦干实干、滴水穿石的劲头,融入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概括而言,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常态化宣讲,积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二是深入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和事迹,总结推广经验,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三是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形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四是通过开展对贫困人口的智力帮扶,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有效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五是通过建立“道德红蓝黄榜”“三强四好”星级评定、“积分银行”兑换等活动,提升群众比学赶超精神。

        脱贫攻坚,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站在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起点上,面对人口老龄化、高素质人力资源流失等诸多问题,如何汇人才、聚人气、凝人心,增强农民对乡村振兴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他们面前是否有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机会、可能性。因此,“十四五”时期,应综合统筹“建机制”,教育培训“强能力”,帮助群众“抓机会”,文明风尚“提意愿”,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具体而言,一是发挥农民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开展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改进乡村治理模式,积极为群众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切实发挥村民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吸引能人返乡、贤人归村的配套政策,充分释放乡贤、能人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效应。二是在发展乡村产业中给予群众话语权,尽可能发展符合当地群众特点的特色产业,充分释放人们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三是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扎实做好村民技能培训和定向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让群众有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要培育更多拥有信息化知识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更多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留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内化为新的乡村礼俗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人气。

        (作者:姜友文,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丁一鸣、常河、胡晓军、李晓东、万玛加、张哲浩、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东红、刘涛、杨友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